跳到主要內容

移除胸管時患者要吸氣吐氣還是閉氣?(removal chest tube with Valsalva maneuver)


這大概是有到胸腔外科見習、實習、rotation時會被問到的問題?

肺部手術後有時會有胸管遺留著,氣胸、血胸胸管置放後,病況變穩定考慮移除胸管時。(1)

常會請病人作吸氣吐氣和閉氣的動作,再移除胸管時要配合,在請病人吸飽氣候閉氣移除胸管、捏住胸管傷口處,閉合傷口(用本來固定的線束緊讓傷口封住或者敷料封住等)、覆蓋上傷口敷料。

臨床問題?


到底是吸氣到飽滿末期時閉氣後移除胸管還是吐氣末期閉氣後移除胸管呢?

生理學怎說


先透過基礎生理來思考(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正常呼吸的循環,我們吸氣時胸廓(肋骨們、胸壁及橫隔膜)擴大,肋膜腔被負壓增加,肺部被連動而擴大,咽喉支氣管進氣給肺泡;吐氣時胸廓(肋骨們、胸壁及橫隔膜)內縮,肋膜腔負壓減少,肺部被連動縮小,肺泡排出氣給支氣管咽喉而呼出。

那胸管移除的時候,擔心的是移除時到傷口封密起來(這時封起來的時間依移除操作者不同有不同時間,有些醫療人員會選擇要把傷口用本來固定的線束緊讓傷口封住,這時需要理線、打結、剪線等等的操作,而需要一些時間5-10秒),空氣趁勢而入而造成氣胸(residual pneumothorax)。

研究怎說


Bell在2011年的研究(2),外傷性氣胸患者置放胸管後,隨機性分配移除的時間點(吸氣末,或呼氣末),在吸氣末,或呼氣末時移除胸管,對於造成殘餘氣胸,兩組不會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Cerfolio 在2013年的研究(3),肺部切除患後置放胸管的患者,隨機性分配移除的時間點(吸飽氣末期閉氣,或呼氣到底末期閉氣),在呼氣到底末時閉氣移除胸管,有較低的風險造成氣胸,就算有氣胸也是臨床上沒有症狀的,氣胸,肋膜腔的氣也會自行吸收。這篇文獻說,統計起來,移除胸管後有臨床症狀的事件吸飽氣末期閉氣這組有3人(1.8%)需要胸管重新放置,有2人(1.2%)需要氧氣治療;呼氣到底末期閉氣這組有2人(1%)需要氧氣治療。在吸氣末期和呼氣末期都有閉氣(Valsalva maneuver)。


依物理學的角度思考,呼氣時肋膜腔裡面的負壓漸小,甚至可能變正壓(未驗證),氣比較不會重傷口到肋膜腔。但我覺得重點應該在閉氣。私自的物理想像:閉氣才能維持肋膜腔恆定,而肺泡內(支氣管)外(肋膜腔)會通大氣壓力,而不會有壓力差,自然就不會有空氣入肋膜腔也符合2011那篇研究的觀點,不論在吸氣末或呼氣末都不會有差異。

但現實狀況下,人不是機器,整體觀點不完全跟物理學單一方向,有多種因素影響,譬如,你呼氣到底末端閉氣,肺活量不錯的人可以閉氣時間比較長,但虛弱的人可能一下就會閉氣一下就又深深的吸一大口氣,阿這不就造成肋膜腔負壓,氣就從傷口進來;這時就算請病人閉氣,患者也可能沒氣吸就暈厥(4,5)。所以研究覺得不錯的方法臨床上還是會有些問題需要克服。

結論


本人私自覺得最好的方法…那吸飽氣後閉氣,在閉氣時候移除,移除胸管刹那間患者就可以吐氣(空氣會不會就因此不會進肋膜腔呢?),捏住傷口,就能優雅的把胸管的傷口關閉起來或用敷料蓋起來呢?


參考資料

  1. French DG, Dilena M, LaPlante S, et al. Optimizing postoperative care protocols in thoracic surgery: best evidence and new technology. J Thorac Dis. 2016;8(Suppl 1):S3-S11. doi:10.3978/j.issn.2072-1439.2015.10.67
  2. Bell RL, Ovadia P, Abdullah F, Spector S, Rabinovici R. Chest tube removal: end-inspiration or end-expiration?. J Trauma. 2001;50(4):674-677. doi:10.1097/00005373-200104000-00013
  3. Cerfolio RJ, Bryant AS, Skylizard L, Minnich DJ. Optimal technique for the removal of chest tubes after pulmonary resectio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3;145(6):1535-1539. doi:10.1016/j.jtcvs.2013.02.007
  4. Hoffman D. Making Pleural Pressure Positive Again. Ann Thorac Surg. 2019;107(1):322. doi:10.1016/j.athoracsur.2018.03.064
  5. Smelt J, Bille A. Reply. Ann Thorac Surg. 2019;107(1):322. doi:10.1016/j.athoracsur.2018.03.07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