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包莖要怎處理?(phimosis and its story )

包莖猶如含苞待放的的花朵,只是花瓣很緊而已,如同迷人的緊身褲。

定義

包莖(Phimosis):包皮有過緊之處,而無法將包皮褪至冠狀溝以下。


分類

通常分類成兩種:

生理性包莖(Physiologic phimosis) 

正常生理發展造成包皮和龜頭些微黏粘,開口處的包皮外觀上是平滑、沒有結痂、也沒纖維化的白化。新生兒到嬰兒大部分狀況如此。這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包皮會慢慢鬆,而可以褪至冠狀溝下。
台灣的2006年的研究[1],排除外生殖器異常,幾乎所有男孩在國中一年級(11-12歲)時,幾乎包皮可以輕易的褪開,而裸露出龜頭和尿道開口。另一2007年研究[2]追蹤1145名7至13歲的台灣都市男童,包皮可褪開露出龜頭:7歲男童為71.7%,10歲男童為72.4%,13歲男童則達到84.1%。無法褪開看到尿道口:13歲時僅剩0.3%。

歐洲泌尿醫學會指引指出,1歲時約有5成(%)男孩包皮可以全褪到龜頭冠狀溝下,3歲時約有9成(89%)可以全褪到龜頭冠狀溝下(換句話說,僅有11%有包莖);6至7歲 8%有包莖,16至18歲僅剩1%有包莖。

病理性包莖(Pathologic phimosis)

包皮無法褪開至冠狀溝下,起因於包皮的疤痕化或纖維化(起因於感染或受傷發炎),這些疤痕或纖維化造成一個纖維環(fibrous ring )減少包皮的伸展性以致包皮開口( preputial orifice)無法讓龜頭完全裸露出來。


包莖的照顧

清潔和避免病理性包莖的產生。
目前沒有一個很好的實證指引說如何照顧,但根據觀察性研究出來的專家意見(UpToDate參考Canadi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的指引):

新生兒或者嬰兒的照顧

1. 不用特別照顧,洗澡將時正常沖洗或合適的沐浴乳清理就足夠了,不用褪開包皮。
2. 定時更換尿布可以預防尿布疹及降低皮膚(含)的刺激
3. 避免強力褪開包皮,因為這會造成包皮的受傷、流血,進而造成纖維化而產生病理性包莖。

有醫師的小抄之稱UpToDate中的患者衛教指出小於六個月的嬰兒,不用褪開包皮清洗,大於6個月的男嬰及男孩,可溫柔地褪開包皮清洗,但切記不要強力,遇到緊的話就不勉強褪開包皮,不然小孩會痛,而且會受傷發炎進而造成病理性包莖。

一開始可能只有把周圍的包皮皺褶攤平清洗,但隨著時間較緊的包皮開口會被慢慢褪開,而可以完全裸露龜頭,而露出冠狀溝來清洗。切記,清洗完後還要把包皮推回去蓋住龜頭。

不然緊緻的包皮會像緊箍咒一樣有可能會勒住陰莖(paraphimosis),造成龜頭靜脈匯流不行,而瘀血壞死。

男孩在脫離尿布會自行尿尿後的照顧

可以教導如何將包皮褪開後清洗及讓祂乾燥。一樣是溫和地緩慢褪開清洗,一樣是一天一天地慢慢達成露出龜頭、完全裸露龜頭。

一樣清洗完後,包皮要推回去包住龜頭回到原位。


包莖需要治療嘛?

歐洲泌尿醫學會的指引(EAU, 2019):

小於2歲的單純生理性包莖,不用治療,大部分會自行緩解(褪開);

大於2歲,才考慮治療,治療選項:類固醇藥膏局部塗抹一天兩次約三周到四周,成功率約為8成;或者割包皮。

不論任何年紀,若有反覆性龜頭包皮炎、反覆性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結構異常者,則考慮相關治療或割包皮來降低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當然病理性包莖, 出現硬化萎縮性苔蘚(lichen sclerosis )或者發炎而有疤痕(scarred phimosis)這就無法褪開包皮,則需要割包皮。

我的觀點

但對於兒童外科醫師的我而言,還在包尿布的嬰兒孩童,不建議褪開包皮清洗或裸露出龜頭,因為包皮還沒自然褪開時,於泡澡、洗澡時將褶皺的包皮輕微攤平(包皮外面)清洗就足夠。

坦若褪開包皮,不就打開了包皮內面和龜頭之間空間,任你怎麼清洗都不會洗到很乾淨。

所以在還沒褪開包皮時,裡面就靠孩童純陽之體的尿沖洗。正常地排尿就是將包皮內面和龜頭之間最好的清潔。

男孩脫離尿布後也是一樣,會自行尿尿時,就可以教導他,將褶皺的包皮輕微攤平(包皮外面)清洗就足夠,尿尿完要滴乾或甩乾尿。

包莖的話,2歲以上,建議割包皮,處理完後好清理,也不用擔心為了褪開包皮時造成不舒適或受傷流血結疤。

參考資料

  1. Hsieh TF, Chang CH, Chang SS. Foreskin development before adolescence in 2149 schoolboys. Int J Urol. 2006 Jul;13(7):968-70. doi: 10.1111/j.1442-2042.2006.01449.x. PMID: 16882064.
  2. Ko MC, Liu CK, Lee WK, Jeng HS, Chiang HS, Li CY. Age-specific prevalence rates of phimosis and circumcision in Taiwanese boys. J Formos Med Assoc. 2007 Apr;106(4):302-7. doi: 10.1016/S0929-6646(09)60256-4. PMID: 17475607.
  3. Dave S, Afshar K, Braga LH, Anderson P. Canadi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 on the care of the normal foreskin and neonatal circumcision in Canadian infants (full version). Can Urol Assoc J. 2018 Feb;12(2):E76-E99. doi: 10.5489/cuaj.5033. Epub 2017 Dec 1. PMID: 29381458; PMCID: PMC5937400.
  4. GAIRDNER D. The fate of the foreskin, a study of circumcision. Br Med J. 1949 Dec 24;2(4642):1433-7, illust. doi: 10.1136/bmj.2.4642.1433. PMID: 15408299; PMCID: PMC2051968.
  5. McGregor TB, Pike JG, Leonard MP. Pathologic and physiologic phimosis: approach to the phimotic foreskin. Can Fam Physician. 2007 Mar;53(3):445-8. PMID: 17872680; PMCID: PMC1949079.
  6. Hayashi Y, Kojima Y, Mizuno K, Kohri K. Prepuce: phimosis, paraphimosis, and circumcision. ScientificWorldJournal. 2011 Feb 3;11:289-301. doi: 10.1100/tsw.2011.31. PMID: 21298220; PMCID: PMC5719994.
初撰於2024/03/15,修改於2025/01/20

留言

  1. 醫生您好,我想分享自己的經驗。

    我小時候有嚴重包莖,直到國二包皮才鬆開,而且隨著陰莖發育,包皮短到不再覆蓋龜頭,變成整天外露。雖然龜頭整天外露比較乾爽,但我偶爾會希望包皮稍微長一
    點,自慰時可以享受滑動的快感,現在只能依賴潤滑液了。

    我也跟同學聊過割包皮,大部份同學進入青春期才露出龜頭,10歲以前就外露的人反而很少;您提到的研究也說多數國一生已經能退下包皮,那麼替不到10歲且無法自主判斷的幼童割包皮是否合適呢?

    回覆刪除
  2. 建議不代表著一定合適。除非崁頓型或者病理型的包莖一定要割包皮;包莖,我會建議割但是也會告知家長,讓小孩長大後自行選擇,但是家長要教小孩如何清潔。

    回覆刪除
  3. 不過還是蠻感謝你的經驗分享。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提供您的想法或建議,感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