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力性氣胸針刺減壓位置和針之選擇(pediatric tension pneumothorax needle decompression)

張力性氣胸是一急症,若不緊急處理,會影響到生命。

針刺減壓

張力性氣胸(Tension pneumothorax),成人患者需要針刺來減壓(needle decompression) 的狀況,其下針的位置在過往的鎖骨中線和第二肋間交界處。[1]

傳統上需要 45 mm長的針或導管,有大約22-50%的外傷患者效果不佳,因為胸壁厚度(厚實的胸大肌)的關係,太厚了。 有研究統計美國成人腋中線第五肋間交界處皮到肋膜距離比鎖骨中線第二肋間交界處皮到肋膜距離少1.3公分。[2,3,4]

張力性氣胸的處理方式,肋膜腔胸管引流
(參考自日本漫畫,醫龍Team Medical Dragon)

成人的入針處

是故在ATLS(第十版)和美軍都建議使用第四或五肋間和腋中線交界處[5],
好處是較薄的胸壁厚度到達肋膜層,以及解剖學上附近沒有大血管。

此外,若有需要放置引流管,可以透過原入針處放置。

缺點病患躺在病床上手臂沒有外展的話,會被手臂擋住。

選用針具

以最長可拿到之針具(18G,但針之粗細不慎重要,但能越大越好),戳入後有洩氣聲即可。若使用Angiocatheter可以推送軟管後退出硬針管。

孩童的精準醫療?

那孩童要怎麼選擇呢?
Leonhard在2019年的文章統計作出了建議[1]:
為了降低肋間血管和胸腔內器官的損傷,

針會採用:

新生兒(Small infants and newborns):24G cannula

嬰兒:22G/2.5 cm needle

~五歲孩童:20G/3.2 cm needle
 
~十歲孩童:18G/4.5 cm needle

 戳入後有洩氣聲即可。

孩童入針位置在:

前腋中線與第四肋間處交界處

ATLS(第十版)則建議是在第二肋間及鎖骨中線交會處。[5]


在穿刺的過程中,透過針筒抽吸負壓進針,若有抽到空氣些微讓針尖(針頭斜面處)有過肋膜即停止前進!若使用Angiocatheter可以推送軟管後退出硬針管。



參考資料

  1. Leonhard, G., Overhoff, D., Wessel, L. et al. Determining optimal needle size for decompression of tension pneumothorax in children – a CT-based study. 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 27, 90 (2019). https://doi.org/10.1186/s13049-019-0671-x
  2. https://litfl.com/tension-pneumothorax-time-to-change-the-old-mantra/
  3. Inaba K, Ives C, McClure K, Branco BC, Eckstein M, Shatz D, Martin MJ, Reddy S, Demetriades D. Radiologic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sites for needle decompression of tension pneumothorax. Arch Surg. 2012 Sep;147(9):813-8. doi: 10.1001/archsurg.2012.751. PMID: 22987168.
  4. Jones R, Hollingsworth J. Tension pneumothoraces not responding to needle thoracocentesis.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2002;19:176-177.
  5. https://www.facs.org/for-medical-professionals/news-publications/news-and-articles/bulletin/2018/06/atls-10th-edition-offers-new-insights-into-managing-trauma-patients/
撰寫於2020-10-01,最後修改於2024-03-1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