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腎臟創傷處置(Kidney trauma evalaution and management)

何時評估

  • 腎臟或集尿系統有創傷會出現其一:
  1. 巨觀血尿(有5%腎臟傷害或20%腎臟血管傷害只有微觀血尿)
  2. 腰或腹股溝或陰囊痛或腫
  3. 生命徵象不穩定
  • 若創傷患者有血尿,則需評估有無泌尿道或腎臟創傷。 
  • 以下創傷機轉下,即使患者沒有血尿,仍需評估有無腎臟創傷:experienced a fall from a height, a high-speed motor accident, or a direct blow to the flank 。或是下後方肋骨骨折、下胸椎或腰椎骨折等也須評估。
  • 以下狀況可能沒有血尿:Renal artery thrombosis, ureteropelvic junction disruption, or renal pedicale avulsion。

評估

  1. 起始評估為urinalysis 
  2. 若患者vital sign unstable 或有expanding or pulsatile hematomas,則手術和on-table IVP 
  3. 若患者vital sign stable 
  • 穿刺傷(penetrating trauma),則作電腦斷層掃描評估創傷等級。 
  • 鈍挫傷(Blunt trauma),若microscopic hematuria且systolic BP>90mmHg,可門診追蹤,三週後urinalysis;若gross hematuria或systolic BP< 90mmHg則作電腦斷層掃描評估創傷等級。


處置

  • 無論分級,只要vital sign stable皆可以 conservative treatment (bed rest until urine is grossly clear,removed Foley catheter when patient is ambulatory) 
  • 第三級至第五級vital sign unstable,需exploration、attempt reconstruction of all renal unit、nephrectomy。 
  • Delay bleeding: renal angiography, and selective embolization 
  • persistent urinary extravasation: internalized ureteral stent 
  • 第四至五級,若沒手術,需再次影像學評估(48-96小時後)
  • 第一至三級,當有infection、decreasing hematocrit、persistent hematuria, persistent flank pain需再次影像學評估

併發症

  • Delay bleeding: psudoanerysum formation and ad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 Urinary extravasation: urinoma, hydronephrosis, abscess 
  • Infection 


分級

美國創傷外科協會腎臟創傷分級(AAST renal injury),分五級:
  1. 第一級:腎臟挫傷 (contusion)、皮下血腫 (subcapsular hematoma) 
  2. 第二級 : 侷限性的滲腎臟旁血腫 (confined perirenal hematoma)、小於1 公分的腎臟皮質撕裂傷 (cortical laceration) 
  3. 第三級 : 大於1 公分的腎臟皮質撕裂傷 (cortical laceration >1 cm)且沒有影響到集尿系統(沒有urine extravasation)。 
  4. 第四級 : 撕裂傷影響到集尿系統 (Collecting system)的傷害、撕裂傷影響到腎臟 ( segmental vessels ) 的傷害, 
  5. 第五級 : 腎臟主要血管 (main renal artery and/or vein) 的傷害(包含了laceration, avulsion or thrombosis造成部分腎或全腎沒有血液供應)、多處撕裂傷造成破碎的腎臟 (shattered kidney)

參考資料

  1. Penn Clinical Manual of Urology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