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筆記】決策的道德盲點(Blind Spots)

在2007年美國雷曼兄弟破產造成的華爾街金融危機、馬多夫的龐氏騙局等,這些都是華爾街的白領階級,很多掌握了為了自己的利益,忽視或鄙棄了道德良善。

據說2008年後,商學院許多教授把「道德」納入他們的授課當中,要學生們務必記得在職場中保持道德和善良。而我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都把道德良善奉之貴臬,但是,有多少人會真的履行呢?

書名:盲點:哈佛、華頓商學院課程選讀,為什麼傳統決策會失敗,而我們可以怎麼做?

決策中道德盲點

但是本書作者Max Bazerman卻持不同看法,他指出許多白領犯罪者其實並不認為他們在做不道德的事,相反地,他們可能還覺得自己道德標準高於一般人。這無關聰明才智、學歷高低,而是人有對自己有諸多盲點,進而導致作出一些跟道德標準不符合的行為。這本書就是在探討這些盲點的來源,最後一章節,也試圖提出幾個可能方向改善。讓我們作的決定和心中的道德標準一致。

自覺?

不過,我看完覺得跟「達克效應」很像,最重要的精神是:心中要有自覺,我們要承認自己有盲點,看不清楚全貌,才能進一步檢視自己的行為和實際的道德標準有沒有落差。我們作的決策,有沒有偏離普世的價值。但這也是很困難的,自覺總是最難跨越的界線。此外,書中有提到另外一個方法,當面對一個可能是不道德的選擇時,問問自己,是否願意把這個決定告訴你的媽媽或爸爸或其他你發自內心尊重的人(或前輩)?
這裡我的「自覺」,很像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可參考書「知行合一王陽明」)通過通過自省以實現良知。但某種程度上就是以為每個人都是聖人,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最好的方式,我覺得是後者:坦然詢問自己,是否願意而且把這個決定告訴你發自內心尊重的人(或前輩或長者)?

白色巨塔中的決策倫理盲點?

儘管這本書主要談論商業界的道德,行為倫理學。但也同樣的適用在白色巨塔裡,若你是醫師,仔細回想你從一學院畢業唸完醫師誓詞(日內瓦宣言2017年版或2005年版或25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誓詞),你所作的醫療處置行為,都有跟當年你宣示的醫師誓詞一樣嘛?
(若你的行為跟當初所念的誓言不一或者你所闡述認可的道德感不一樣,某種程度上就是道德褪色(Ethical fading),編者按:原因後續有空會說明)

這邊剛好有夢到一些情境:某一需要手術的患者,在開刀前收到A醫師所給的手術前可用自費醫藥材項目,還A醫師說盡可能使用這些醫材,會讓手術成果更好,患者也只好接受了。但被質疑說胃合用了效益不明顯的自費醫材項目。A醫師說:我這一切都是為了病人好,有使用當然有保佑阿!

A醫師的決策,對應書中提到的盲點:
「因獎賞機制讓我們忽略其他面向」或「對於間接傷害視而不見」。 自費項目獲利大部份進醫院帳本少部份進醫師口袋。

「人習慣從結果衡量道德感。」(若傷害有限,感覺就沒有那麼差)例如:因為效果不明顯的手術期間自費醫藥材,也沒有什麼傷害,那就用下去,反正患者也答應要使用。

「利害關係中很難正確判斷 。」例如這自費醫材項目,文獻上說有可能有幫助,但也沒什麼嚴重副作用,有使用有保佑阿!

你是醫護人員,你會怎麼想?你是醫院經營管理的高層,你會怎麼想?你是院長,你會怎麼想?

回到最一開始的想法,你能「自覺」自己的決策有盲點嘛?

其他說書人的介紹:


"Blind Spots: Why We Fail to Do What’s Righ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是一本由Max H. Bazerman和Ann E. Tenbrunsel合著的書,發表於2011年,涵蓋了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商業倫理等領域的內容。該書探討了人們在做出道德和職業決策時常常犯下的錯誤,並提供了幾種解決這些錯誤的方法。



在書中,作者們指出人們在做出道德和職業決策時會犯下一些「盲點」,因為我們的大腦傾向於選擇最簡單和最直觀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往往忽略了其他可能更好的選擇。這些盲點可能包括選擇性認知、自我感知偏差、風險錯誤和認知偏差等。

作者提出了幾種方法來解決這些盲點,其中包括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加強道德想像力」。通過想像自己置身於別人的角度,或者想像別人如何評價我們的行為,可以更好地理解別人的觀點,並做出更好的道德決策。

第二種方法是「制定制度性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是根據特定情況下的最佳做法和過去經驗制定的,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盲點和偏見,更好地遵循職業倫理。

第三種方法是「改變思維方式」。作者建議人們採取更加開放、批判性和有同理心的態度,以避免過度自信、偏見和其他盲點的影響。

該書還探討了許多案例,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應對盲點和偏見。這些案例包括華爾街金融危機、電子遊戲業務、醫療倫理和政治選舉等方面。

作者提到了在二戰期間發生的美國麥克亞瑟將軍在菲律賓的錯誤決策,這是因為他忽略了重要的情報。作者還提到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醫生的決策也會受到盲點的影響,例如他們可能會過度治療或忽略重要的症狀。

總的來說,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我們為什麼會犯錯以及如何克服這些盲點。它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組織和團隊。通過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我們可以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盲點,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並為組織創造更大的價值。



參考資料

Parsa-Parsi RW. The Revised Declaration of Geneva: A Modern-Day Physician’s Pledge. JAMA.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4, 2017. doi:10.1001/jama.2017.1623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