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的懂醫師說的話嘛?你聽的懂患者講什麼嘛?
書名:智者生存書籍簡述
面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患者心裡所想的和經濟學裡投資和損益的心理相似,每個人用著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化去處理所面對的疾病帶來的風險。由於疾病帶來的風險程度與時間經過方式不盡相同,展現在行為經濟學中的偏誤特徵也會隨之改變。本書所舉的實例,內容涵蓋:癌症篩檢、急症重症、中止延命治療/安寧療護、器官捐贈,乃至於家屬的後悔情緒等,進行分門別類、鉅細靡遺的探討醫病雙方在做醫療決策時,可能產生的偏誤與不當行為,也告訴我們「不受行為偏誤所困」的明智解方。
臨床上常見偏誤
想像幾個看診現場:
醫師作出一個化學藥物治療的決定,有些患者在你的解釋後很清楚地答應,但也有思考許久或推托再三:
「醫師,我現在還不要緊 應該還可以再等等」,這是一種現狀偏差;
「我不想現在做決定、未來再思考」,這屬於當下偏誤;
「醫生,我在電視上看到可以治癒癌症的產品廣告,聽起來效果很好……」,這是可得性捷思法。
透過患者的語句和回應,我們知道患者的想法緣由,或許就有機會為患者解惑。
「這項手術很困難,但是成功率有90%。」和「這項手術很困難,失敗率有10%!」後者聽起來會讓一般人怯步,這是「確定性效應」。
「就算接受癌症篩檢,還是有無法治癒的可能,但你不篩檢,怎知道會有問題呢?」
「我幫你總結臨床上三種治療方式,其中兩種是大部分人的選擇……」,過量的資訊會造成患者「選擇/資訊過剩負荷」而不願思考進而不接受治療,這在老人很常見,要視情況而使用。
透過「助推」的方式,讓患者接受預設的檢查/健康檢查,可以提早篩檢出有問題的患者。
醫師作出一個化學藥物治療的決定,有些患者在你的解釋後很清楚地答應,但也有思考許久或推托再三:
「醫師,我現在還不要緊 應該還可以再等等」,這是一種現狀偏差;
「我不想現在做決定、未來再思考」,這屬於當下偏誤;
「醫生,我在電視上看到可以治癒癌症的產品廣告,聽起來效果很好……」,這是可得性捷思法。
透過患者的語句和回應,我們知道患者的想法緣由,或許就有機會為患者解惑。
弦外之音?
此外,給醫護人員的建議,則是我們在告知病患資訊的時候,有一些方式,可以左右病患的思考。「這項手術很困難,但是成功率有90%。」和「這項手術很困難,失敗率有10%!」後者聽起來會讓一般人怯步,這是「確定性效應」。
「就算接受癌症篩檢,還是有無法治癒的可能,但你不篩檢,怎知道會有問題呢?」
「我幫你總結臨床上三種治療方式,其中兩種是大部分人的選擇……」,過量的資訊會造成患者「選擇/資訊過剩負荷」而不願思考進而不接受治療,這在老人很常見,要視情況而使用。
透過「助推」的方式,讓患者接受預設的檢查/健康檢查,可以提早篩檢出有問題的患者。
我的評論
本書由日本的資深醫師群所寫,有蠻大部份是癌症專家,推廣如何讓家屬接受癌症篩檢、癌症治療,還有癌症末期,如何跟患者或患者家屬告知接受安寧治療等等,專業度我蠻推崇的,製表清晰,翻譯算是流暢,編排工整。我是不太清楚這本書的客群是要給一般大眾還是醫護人員。但我想,對於醫病家屬三方的人,都能理解這些行為(醫療決策的告知)背後的行為心理機制吧?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提供您的想法或建議,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