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腹膜炎之理學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 of peritonitis)

在急性腹症(acute abdomen),前輩們都會問有無腹膜炎,靠理學檢查來得知。
 嚴重腹膜發炎,電腦斷層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臨床上不好察覺。所以電腦斷層腸用來探尋造成腹膜炎的可能原因。

但哪些理學檢查較高的診斷機率?

編按:這一篇適合出入臨床,或者非消化系外科醫師閱讀(很常在摸肚子診斷腹膜炎的消化系外科醫師可能會覺得太淺)


實證研究顯示(10):
若患者有急性腹症,若出現rigidity或guarding或percussion tenderness,就增加診斷腹膜炎的機率。這三個檢查相對Rebound tenderness反彈壓痛是比較準。

理學檢查方式

腹壁僵直(Rigidity, Guarding)

腹壁肌肉防衛收縮Guarding 指的是腹壁肌肉自願性(voluntary )的收縮,通常是由於恐懼、焦慮或冷手觸摸所引起的。[1]
腹壁肌肉僵硬Rigidity則是指在腹膜炎刺激下,腹部肌肉不自主地收縮,患者無法控制的一種反射( reflex muscular spasm)。[1]

有經驗的外科醫生通過以下方式區分這兩種現象:
1. 在檢查期間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例如,與患者對話或使用聽診器輕輕觸摸腹部)[2,3];
2. 隨時間多次檢查患者。

Guarding 會隨著分散注意力而減弱,並且在強度上波動,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與此不同,Rigidity 不會隨著分散注意力而減弱,並且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恆定。

軼聞:這現象最早被公元30年羅馬醫師Celsus所提出。[9]

反彈性壓痛(Rebound tenderness)

對疼痛區域施加壓力,然後突然收回手。如果患者在手被收回時因疼痛而皺眉,則檢查陽性。

不過古老的書(其中一本是Cope的腹部急症診斷,這本堪稱經典之作)上也有紀錄這方式是「不必要」"unnecessary"[1,4]、 "cruel"[5] 或「脫褲子放屁」 "popular and somewhat unkind way of emphasizing what is already obvious"[12]

若你能夠觸診判斷腹壁僵直(以及叩診疼痛),那何須要作反彈性壓痛呢?
不過台灣的腹部PE教學還有這一徵象,該說是台灣醫學教育還沒跟上時代?

軼聞:反彈性壓痛最初由德國J. Moritz Blumberg(1873-1955),Blumberg sign代表:左下腹部四分之一突然收回手後,下腹部的疼痛是盲腸炎的一個徵象

扣診疼痛(percussion tenderness)


突然振動到腹壁而產生疼痛,在叩診(輕輕敲擊腹壁)而患者覺得疼痛,則檢查陽性。

同樣相關原理的檢查有:Cough test(患者對咳嗽作出疼痛的反應,例如畏縮、扭曲或將手移向腹部,則檢查陽性)[6], Markle Sign(患者站著踮起腳尖然後放鬆後腳跟著地而有增加腹部疼痛反應,則檢查陽性)[7],Speed Bump Sign(患者乘坐車時,車經過減速減速丘時,車會振動,若患者疼痛加劇,則檢查陽性。診斷闌尾炎所致之腹膜炎LR=1.84)[8]

結論

對於診斷腹膜炎之理學檢查,Evidence-Based Physical Diagnosis[10]這本書提到:

增加診斷機率之理學檢查:

腹壁僵直Rigidity (LR = 3.6)
叩診疼痛percussion tenderness (LR = 2.4)
腹壁肌肉防衛收縮guarding (LR = 2.3)
反彈性壓痛rebound tenderness (positive LR = 2)

無用之理學檢查:

聽腸音蠕動、肛診疼痛(rectal tenderness,這個只有出現在骨盆腔發炎,骨盆腔積液發炎或膿瘍才有診斷好處)

不過這裡所描述的是成人腹部疼痛理學檢查,對於嬰兒、新生兒和孩童不一定適用。

嬰兒新生兒腹壁肌肉尚未發展厚實,腹壁僵直不易表現,腹膜炎的表現跟成人不一樣。

新生兒或早產兒以紅腫還有劇痛表現,

嬰兒或孩童我常以叩診疼痛來作區別。

大孩童跟成人就比較相似。

另外臨床上還有一誤區,練健身六塊肌明顯的人,腹壁也容易收縮,甚至本來就硬梆梆像鐵板,此時也不易診查出異常。

參考資料

  1. Clain A, ed. Hamilton Bailey’s Demonstrations of Physical Signs in Clinical Surgery. Bristol: Wright; 1986.
  2. Meyerowitz BR. Abdominal palpation by stethoscope. Arch Surg. 1976;111:831.
  3. Mellinkoff SM. “Stethoscope sign.” N Engl J Med. 1964;271:630.
  4. Cope Z.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he Acute Abdome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5. Silen W. Pitfalls to avoid when evaluating severe abdominal pain. J Crit Ill. 1992;7(5):685–689
  6. Bennett DH, Tambeur LJMT, Campbell WB. Use of coughing test to diagnose peritonitis. Br Med J. 1994;308:1336.
  7. Markle GB. A simple test for intraperitoneal inflamm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1973; 125(6): 721-722
  8. Wang L, Ling CH, Lai PC, Huang YT. Can The 'Speed Bump Sign' Be a Diagnostic Tool for Acute Appendicitis? Evidence-Based Appraisal by Meta-Analysis and GRADE. Life (Basel). 2022 Jan 18;12(2):138. doi: 10.3390/life12020138. PMID: 35207428; PMCID: PMC8875208.
  9. Celsus AC. De Medicina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atin edition written between A.D. 25 and 35, printed in 1478).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140–141, 374–375.
  10. Steven McGee, MD. Chapter 52.Abdominal Pain and Tenderness. Evidence-Based Physical Diagnosis. 4th Edition. Elsevier (201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