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可信任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教學中的信任

最近住院醫師開始搶著手術「人工血管座和導管(Port-A)的置放」,開得下來或者遇到困難求救都不是最大問題,卻遇到主治醫師電話中說等他10分鐘到現場後再下刀,但就先行下刀了。雖然後來過程還算順利;但也面臨到教導者和學員之間的不信任。不信任,教導者不放刀給你,你也自然少了學習的機會。

(from Image Creator

EPA評量


在最近幾年,醫院教學在推行EPA(可信任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它的定義是一項專業的操作,指當學員達到足夠的勝任能力,能夠被信任而放心獨立執行的醫療行為。例如,從clerk開始的病歷紀錄,實習醫師尿管放置、中央靜脈導管制放、疾病診斷或者需要多種能力才能達成的制定治療計畫或一項手術等等,都能透過EPA的分級,來評估學習者的能力,並確定他們是否達到了特定的專業標準。

EPA等級

一項技能,可以分為五個等級,等級 Level 執行臨床任務受信任程度 來衡量學員的能力
1 觀察/模擬情境下執行,未允許操作 
2 直接/完全督導下執行: a.共同完成、b.需要時介入 
3 間接/應學員請求督導下允許執行: 隨時侯傳,再度確認(double checked) 
4 允許獨立操作執行,事後確認即可 
5 允許督導與教導其他資淺學員/同儕

在第一年外科住院醫師,會學習人工血管座和導管(Port-A)的置放手術,
1先當第一助手幫忙教導者開。
2接著有教導者當助手兼監督者來指導執行。
3在監督下或者教導者在旁,或學員有問題可以傳喚教導者協助處理或確認。
(此時可能可以認知複雜情況,且初步處理複雜情況,諸如找不到可以置放的血管而必須要用穿刺血管的方式;或有併發症產生。)
4可以獨自操作,學員事後報備術中狀況。
(可以認知且處理複雜情況)
5可以教導其他同輩或資淺學員。
(可以教導他人,教導處理複雜情況)

師徒間的信任

學員在學習時,需要哪些特質,才能讓教育者願意放手給你處理,其中一點:「信任」。信任也是在醫療行為中很重要得核心價值。病患需要信任醫師為其執行醫療行為,不同的醫療工作人員間協同工作也需要彼此互相信任。

信任一個人以幾個考量,能力(ability或competence)、誠實(Honesty)、可靠(reliability,conscientious and consistent behavior(這很難說明,大概是「知行合一」))、謙遜(Humility,可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制並會尋求協助)

來看看ChatGPT所整理的學員要讓教導者信任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信任模式依成熟程度,分成3種
1. 假設信任(Presumptive trust):建構於之前的信用,但沒有觀察過
2. 初始信任(Initial trust):建構於第一次的印象
3. 完全信任(Grounded trust):建構於許多資料收集而造成形成式的信賴決定
前兩項是暫時的信賴,第3項是形成式的信賴,在1->2->3->2->3…會形成迴圈可一步一步向更高的能力信賴層級向上發展。


教導者的風險

那用EPA來作為評量,建構在信任的概念上,教導者會面臨什麼風險嘛?
目前想到有下列幾項:
1. 在信任某個人時,同時也可能受傷害。(衝康)
2. 可以估計對未來不良事件,使其危險度是可以處理的(這也是教導者要承擔的風險,也是我認為EPA4和EPA5中間的差異)
3. 學員將給予執行任務的授權,但有些任務可能是從未被觀察指導,而學員也可能沒經歷過這種任務(這也是希望學員是可靠、信任的人:當認知無法處理時,學員可以尋求教導者的協助。)
4. 可信賴的決定需要一個適當能力的估計(考驗教導者的認知能力。所以好的老師不多見。)

知行合一

所以回過頭來,專業操守和道德,應該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知行合一。

參考資料

  1. Chen, H. C. (2015). The case for use of 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ad Med, 90(4), 431-6. 
  2. ten Cate, O. (2013). Nuts and bolts of 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J Grad Med Educ, 5(1), 157-8
  3. https://chat.openai.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