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置放CVC時針刺到動脈時(Inadvertent Arterial puncture when CVCing)

動脈針刺(inadvertent arterial puncture)是在置放中央靜脈導管的一常見併發症,文獻統計機率平均5%,從 1% 到11%。

(Image from ImageCreator


英文文獻的關鍵字有:Inadvertent arterial puncture和CVC Intra-arterial misplacement。


認知邊界

在置放中央靜脈導時,會針刺到週邊的動脈(common femoral artery, carotid artery, innominate artery, subclavian artery, vertebral artery),起因於我們對患者注射處局部解剖學的認知不足或者血管並行

大部分情況,當你辨識到動脈針刺時(細針或粗針或置放),抽離針即刻壓迫(pull and pressure),大部分情況不會造成問題。

但是若導管置放完後(arterial cannulation)才發現,則要考量到穿刺的洞容易產生其他併發症,則此時單純移除管路後壓迫止血會不足夠,包含容易會有血腫(嚴重血腫會壓迫到呼吸道或者神經等等)、日後動脈瘤、血栓等,可能需要外科的介入:手術縫合血管穿刺洞、閉合醫材關閉血管穿刺洞等等,來減少動脈穿刺可能後期併發症。


如何辨別

主觀方法

從針流出脈動性的血(pulsatile bleeding from the access needle ),在重症患者(休克、低血壓等)、左心輔助器的患者不易觀察。

動脈血較靜脈血亮,在低血氧患者、CPCR患者等不易觀察。

客觀方法

針刺完接口接壓力器量測,看波形(動脈波形和中央靜脈波形有差異,前者噗噗撲,後者咻~咻~)。

針刺的血拿去作血氣體檢驗(blood gas analysis)。

超音波確認針尖位置或者偵測guidewire的位置。


如何處置

此處處置適用於成人,嬰幼兒的血管管路更細,原理相同,但管徑和動脈孔洞大小應另外討論之。

針刺到動脈時,將針抽離,直接壓迫預期血管穿刺處(不是皮膚入針處)("pull-and-pressure"方式),維持穩定壓力約15分鐘以預防血腫的產生,大部分動脈出血10-15分鐘會止住。在針刺到內頸動脈、股動脈或腋動脈時會比較好壓到,鎖骨下動脈則會比較困難。

若針刺到動脈,也置入了導管(管外徑 <7 French),移除導管然後壓迫出血處(這裡指動脈穿刺的位置),大部分都能止住出血。若針刺血管處不易壓迫(例如鎖骨下動脈及胸臂動脈交界處),則考慮血管外科的協助。若可以壓迫,在壓迫時,要評估此區域的血管和神經學檢查,若有發生持續出血、嚴重且持續的血腫或神經血管功能異常(末梢黑掉、沒有感覺或無法活動等等)也應該要血管外科的協助。

但是若針刺到動脈,也用了擴張針(dilator)或置入大徑導管(管外徑 ≥7 French),所產生的動脈洞口,不易單靠抽離導管、壓迫出血處而達成止血,進而產生嚴重得血腫(壓迫呼吸道、血胸、休克等)。這時應該考慮血管外科的求助評估,需要修補動脈出血處(有些需要把傷口打開出血處,將動脈破口修補;也有經導管自動閉合器關閉動脈破口)。

編按:敝院用的CVC 組(Arrow CVC 7 Fr 3-lumen7Fr 2-lumen8Fr 2 lumen),7Fr(外徑O.D. 2.5mm) CVC,所搭配的dilator 8.5Fr(O.D. 2.8mm)。所以有用過dilator全入擴張孔洞的話,若是擴張孔洞是動脈的話,還是需要請血管外科醫師評估。


如何預防

針刺到血管後,要導入guidewire前,注意針筒內血液的亮暗程度(有時很難辨別)及移除針筒時,針流出的寫有無脈動性(在休克患者、CPCR的時候,有時很難辨別)。

使用超音波導引下置放中央靜脈導管,可以降低無意動脈穿刺的機會(文獻說降低至小於1%)


參考資料

  1. Bowdle A. 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evidence-based method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14;28(2):358-368. doi:10.1053/j.jvca.2013.02.027
  2. Shah PM, Babu SC, Goyal A, Mateo RB, Madden RE. Arterial misplacement of large-caliber cannulas during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 case for surgical management. J Am Coll Surg. 2004;198(6):939-944. doi:10.1016/j.jamcollsurg.2004.02.015
  3. Guilbert MC, Elkouri S, Bracco D, et al. Arterial trauma dur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Case series, review and proposed algorithm. J Vasc Surg. 2008;48(4):918-925. doi:10.1016/j.jvs.2008.04.046
  4. Chapman, G.A., Johnson, D. & Bodenham, A.R. Visualisation of needle position using ultrasonography. Anaesthesia 61, 148-58 (2006).
  5. Bowdle, A., Kharasch, E. & Schwid, H. Pressure waveform monitoring dur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Anesth Analg 109, 2030-1; author reply 2031 (200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