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深夜生命徵象的量測需要嘛?(routine overnight vital sign checking?)

患者病況穩定的話,大夜有需要常規測量生命徵象值嘛?

In the photo there is one Perseid, Milky Way and Andromega galaxy and light pollution on the horizon - Luhasoo bog in Estonia
(圖片引用自wikipedia)
清明連假,有一床患者病況相對穩定,但仍需治療,要等待轉去復健病房,不過每次大夜班,凌晨一點量生命徵象卻會讓中斷他的睡眠而脾氣暴躁。於是陪病照顧者詢問可否若睡得安穩能否大夜那次不要量生命徵象?



這一篇剛好也是"Things We Do For No Reason"系列,常規overnight的生命徵象測量,「常規」到底需不需要?,

三更半夜不量生命徵象的優點


睡眠的干擾,會影響健康及恢復。有文獻指出,住院引起的睡眠剝奪,對沒有糖尿病患者的人造成高血糖(住院造成的高血糖);睡眠不適的燙傷患者,對於疼痛的感受度會升高。回想你自己若是睡眠被中斷,你的睡眠品質就下降惹,更何況那些有疾患在身的人,怎麼休息?

三更半夜不量生命徵象的缺點


對於生命徵象有變化的高危險群,可能會比較晚偵測到突發變化(不過有些生命徵象異常,白天所擬定的治療方向有作用的話,也應該是繼續觀察?)

如何篩選呢?

有沒有客觀的數值,來預測怎樣安心睡是妥當的?

目前臨床上可能可以參考的評估指標有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或者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igns (PEWS),在Things We Do For No Reason的文章裡,建議可以用白天生命徵象來評量,若是低風險(low risk)患者,晚上若患者都睡得安穩,可以在晚上10點,和早上6點量,(跟當兵一樣XD),或是真的要在三更半夜時刻測量的時候,可以用考慮血氧機測量。

不用量血壓要把壓脈帶把病人手臂繞一圈,也不會壓迫手臂,這樣就不會干擾睡眠,用血氧機可以初估心跳和週邊血氧濃度,在有小夜燈狀況下也可以觀察呼吸次數。這樣基本的生命徵象也能取得。

當然病人假若病況不舒服,本來就會睡不好,那就要處理他病況的問題。

那低風險是怎麼判斷?

不過,"Things We Do For No Reason"的那篇文章沒有提到Low risk 到底是多少。

可以先用醫學計算機: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 for Clinical Deterioration - MDCalc

計算分數多少(其他MEWS細項及分類,請看另外一篇文章)

文獻裡面引用了發表在JAMA Intern Med,Jordan醫師發表的研究,內科患者,只量晚上11點和隔天早上6點的生命徵象,統計MEWS,看不良事件(晚上11點到隔天晚上11點發生轉至加護病房或心臟驟停)發生的頻率,統計起來MEWS中位數是2分(四分位分數1、2、2)。其中MEWS小於等於1分,發生機率是每1000患者天數有5次,0.5%概念;若MEWS大於等於7分,則是每1000患者天數157.3次,約15.73%的概念。

2020年Mizrahi發表在QJM,平均MEWS大於2分發生不良事件(轉至加護病房或心臟驟停)風險大約是9倍的平均MEWS1到2分患者的風險,大約是15倍的平均MEWS小於1分分患者的風險,這篇研究界定MEWS小於2分(也就是0分或1分),屬於low risk 風險,建議可以調整監控患者生命徵象的頻次或者三更半夜的生命徵象測量,來增加患者的睡眠品質。

生命徵象的測量是個重要處置,但如何取捨,除了我們以上所說到的分數評量,也應該考慮他本身疾患可能面臨的風險機率,來分辨他是否是高風險患者還是低風險患者。

結論

在21世紀的住院患者,應該要有更好的品質照顧,包含了睡眠,如何減少噪音、燈光等等睡眠環境也是重要的。如何斟酌在睡眠時的生命徵象測量或處置(比如說Q8H的半夜一點給藥…)也是很重要,routine是routine,要如何讓routine更個人化,值得患者的主治醫師好好思考。


參考資料

  1. Orlov NM, Arora VM. Things We Do For No Reason™: Routine Overnight Vital Sign Checks. J Hosp Med. 2020;15(5):272-274. doi:10.12788/jhm.3442
  2. Raymond I, Nielsen TA, Lavigne G, Manzini C, Choiniere M. Quality of sleep and its daily relationship to pain intensity in hospitalized adult burn patients. Pain. 2001;93(3):381–388. doi: 10.1016/s0304-3959(01)00282-2.
  3. DePietro RH, Knutson KL, Spampinato 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patient sleep loss and hyperglycemia of hospitalization. Diabetes Care. 2017;40(2):188–193. doi: 10.2337/dc16-1683
  4. Mizrahi J, Kott J, Taub E, Goolsarran N. Low daily MEWS scores as predictors of low-risk hospitalized patients. QJM. 2020 Jan 1;113(1):20-24. doi: 10.1093/qjmed/hcz213. PMID: 3141132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