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周邊型中央靜脈導管管路照護大哉問(QA about the care of PICC )

周邊型中央靜脈導管PICC和中央靜脈導管CVC照護相似,但前者通常可以置放很久,如何照護管路是個重要議題。

(圖為PowerPICC 5Fr雙腔導管的導管出口圖)

這篇文章,提供相關疑問及其解答,供看倌們參考。

依管腔數量區分,單腔的PICC還分導管出口是有閥們的Groshong PICC和開放式出口的Arrow系列。雙腔有PowerPICC及Arrow 系列兩種。

重點表格


單腔One way(Groshong & Arrow)雙腔Two way
特別注意給藥前勿反抽,不慎反抽請視同抽血處理,推注20ml N/S給藥前勿反抽,不慎反抽請視同抽血處理,推注20ml N/S
管路出口處QW以克菌寧無菌技術更換QW以克菌寧無菌技術更換
沖管
(Flush)1
使用前後(抽血, 給藥)用10ml N/S間歇性正壓推注;抽血或給高濃藥物後再加推10ml N/S使用前後(抽血, 給藥)用10ml N/S 間歇性正壓推注;抽血或給高濃藥物後再加推10ml N/S
沖管2QD用10ml N/S間歇性正壓推注,確定管路暢通
每個管腔Q12H用10ml N/S間歇性正壓推注,確定管路暢通
抽血抽血送檢,前端5ml需棄血抽血送檢,前端5ml需棄血
封管
停止使用注意封管順序:
Arrow PICC:10ml N/S推注→Clamp導管→移除針筒;
Groshong PICC:10ml N/S推注→移除針筒
停止使用注意封管順序:10ml N/S推注→Clamp導管→移除針筒;
若較長時間封管,10ml N/S推注→Heparin 1mL (10-100U/mL) 存留管腔內→Clamp導管→移除針筒
其它(Other)Groshong PICC禁打顯影劑且禁用小於5ml針筒(唯一選擇10ml針筒)
註:N/S:0.9%Saline。

預充式N/S(若有的話),使用可以降低感染機率。

NFC使用(若有的話),使用BD SmartSite LOCK。使用可以降低感染機率。

固定貼片(魟魚貼片),高標的話,QW以無菌技術更換貼片(高標);標準配置,QW更換貼片,Tegaderm貼到管路固定翼前。


相關Q&A

Q: 有一定要反抽測回血?

A:
給藥前習慣性反抽 → 可改用推注N/S來看管路是否暢通,不慎反抽請用預充式10ml N/S 「間歇性」正壓推注。有回血反而容易會造成血栓殘存,還需要NS來沖洗推注,反而增加管腔栓塞和感染風險。

Q:使用PICC時不要反抽,那是否可以輸血和抽血?

A:
可以。但記得輸血或抽血完要用兩支預充式10ml N/S「間歇性」正壓推停。

Q: 剛放置完的PICC多久換藥?

A:
若有滲血或滲濕,隔天早上消毒更換一般的3M Tegaderm敷料即可。之後就七天更換一次。

若有的話,含有CHG pad的3M Tegaderm敷料(有吸水和抗菌的功能),除非滲血、滲溼非常嚴重,不然七天後再和固定貼片一起更換即可。第二次更換可使用一般的3M Tegaderm敷料即可

Q: 如何移除PICC?

A: 
同CVC。比較長的CVC。

Q: 放PICC的那隻手可以量血壓嗎?

A: 
可以。但優先量沒有置放的手。

Q: 放PICC的那隻手可以提重物嗎?

A: 
可以。但盡量減少該手的負重。

Q: PICC可以用來輸注CT或MRI的顯影劑嗎?

A: 
雙腔(two way)PICC均可。Arrow one way PICC也可,但Groshong one way PICC不可。
以往的CVC廠商自己不建議。


Q: PICC功能異常怎麼辦?

A:
若給藥不順,先用20ml N/S推注*,若還是不能給藥,可試urokinase lock**。若還是不行,請盡早移除。
若抽血不順,先用20ml N/S推注,若還是不能抽血,請單純給藥使用。
*可嘗試較小的空針,推注壓力較大。

**Urokinase lock:30000 IU urokinase with N/S total 5ml。使用三向轉接頭,推注2ml,一小時候反抽。功能仍異常可再重復一次。

Q: PICC皮膚出口處如何消毒?

A: Polyurethane 或PU材質
不建議使用acetone基底的溶液和含polyethylene gylcol藥劑塗抹,有可能損毀PU材質的管路
不建議長期或過量使用酒精或含有酒精之消毒劑以避免降解PU材質。

所以,消毒管路出口處皮膚時,
可以使用不含酒精的Chlorhexidine gluconate或Povidone iodine來處。
(若含有酒精的話必須等到消毒劑全乾後再貼上透明之敷料)


參考資料

  1. 臨床經驗
  2. 原廠仿單
初撰於2024/05/09,增修於2024/06/2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