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手術姿勢的人體工學(Surgical Ergonomics)

困擾我許久的肩頸痛在最近幾天越來越明顯,所以下班後都會固定要伸展和活動,舒緩疼痛。注意工作時的姿勢變成我很重要的課題。

姿勢影響效率

這篇文章是出自Surgeon as educator裡面的Surgical Ergonomics。完整提到外科手術時手術醫師的姿勢也會影響醫師身體的健康、避免工傷以及手術整體的成果(病人安全、醫護健康、手術效率)。這邊談論的是肌肉骨骼方面的受傷。

手術工作時的身體受傷

在open surgery的年代的受傷比較少(75%,大部分在肩膀和頸部),但是在腹腔鏡、胸腔鏡時代後因手術而造成的身體傷害也變多(77-100%,肩膀頸部下背還有手腕及腳(在踩電燒吧?))。好家在有機械人手臂Robotic-assisted surgery,醫師可以坐著開刀而造成的傷害變少(41-53%)。

若分科的話,因手術造成的肌肉骨骼傷害盛行率,一般外科、胸腔科、神經外科、婦產科、骨科、耳鼻喉科都大約在70-80%,整形外科和泌尿科比較高(80-90%),前者可能跟帶loupe或microscope姿勢很有關,後者可能看螢幕比較多有關。小兒外科在(50-60%),最低是大腸直腸外科(36%)(小編:好意外!!!!!)

而這些受傷短期造成不適,進而影響手術的效率或者開刀方式的選擇,長期有可能減少收入和縮短外科生涯。

除此之外,文章內提到科技的進步,機械幫助人體身體負擔的一個好例子:Robotic surgery,坐在機器台前調好螢幕高度,可以大大降低頸部受傷,這是,但免不了的手指的活動和眼睛看螢幕時間增加,這都增加兩者疲勞受傷的機會。帶放大眼鏡Loupe的話書中有詳述。此外,頭燈headlamps在術中對眼睛也很好喔,當然要考慮它的重量…

以下講的都是參考的準則,因為病患有時手術角度的關係需要頭高、腳高、側一邊,有時會項開戰鬥機一樣扭來扭去,但原則大方向不變阿~

站有站姿

若是站著開刀依人體工學姿勢:腰背挺直,中軸維持中線,雙腳大約與髖部同寬。若一台手術有多人,手術台的高度以最高的人為標準調整,其他較矮的人以腳凳來調整操作時的高度。

在Open手術(開腹開胸開頭開腦開骨盆)

  • 頭前傾約20度(下巴微縮,頸部區屈15-25度)。
  • 手術視野在正前方(小編:想要看但工作是拉勾的助手QQ)。不對稱的中軸傾斜容易造成腰背頸部旁的肌肉扭傷且增加椎間盤突出症。
  • 病患在手術檯的水平高度大約是病患手術區與手術醫師的手肘同水平高度。手術區水平高度約略在手肘下5-10公分處不等(精細動作的話下5公分,用力動作的話下10公分)。 
(請參考原文圖片)

在Laparoscopic surgery(腹腔鏡、胸腔鏡、膀胱鏡輸尿管鏡手術等等):

  • 肩膀大約呈現20度的外展和40度的內旋。手肘曲屈90-120度,手腕避免超過15度的曲屈或偏移。
  • 病患在手術檯水平高度大約在醫師的恥骨位置附近(助手可能就要站腳蹬拉)。
(請參考原文圖片圖片2)

踩踏板時

  • 站著開刀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一腳會要踩踏板(電燒、bipolar、CUSA等),踏板的位置要拿到手術醫師的腳,方向和腳趾方向一致。
  • 有時候因為要慣用腳時常踩在踏板,另外一肢腳會變成身體的支撐,這樣會造成骨盆歪斜,而如此下背和下肢都常因此疲勞而受傷。必要時可以在支撐腳放個墊高板或腳蹬,讓身體中軸平衡。
 (請參考圖片圖片2)

端正坐姿

  • 坐著開刀,腳能放鬆休息,但好的姿勢:腳輕鬆平放在地板而膝窩呈現大於或等於90度。若是有踏板再採,和站著時一樣,必要時另外一隻腳(不踩踏板的腳)可以用墊高版或腳蹬來平衡中軸。 
  • 若是坐著用電腦打報告等等:最佳姿勢就是螢幕中央的水平高度大約是操作者眼睛府視20到50度,鍵盤與手肘等高。依此原則調整椅子高度和桌子高度。

螢幕水平齊眼睛

腹腔鏡、胸腔鏡或輸尿管鏡等有螢幕要看的手術,最重要的是螢幕的放置,不合適的話除了易造成頸部和肩膀的受傷,也會造成眼睛的疲勞阿!

  • 最好至少兩台螢幕:主刀者一台、助手一台。因為螢幕要在看的人正前方,避免身體的轉向,身體長時間扭轉或造成脊柱旁的肌肉疲勞扭傷增加椎間盤突出的機會。
  • 19吋的螢幕和主刀者或助手距離約75-120公分遠(小編按:記90公分,視螢幕清晰度而前後微調)。
  • 螢幕高度呢?書中提到一個好方法就是:螢幕最高處和眼睛位置呈現水平。這樣會讓你的眼睛約略10-20度俯視螢幕中間。書中提到眼球躲在眼窩裡的舒適姿勢(小編按:neutral oirentation中文不知道怎麼翻) 是眼睛俯視15度。而且也可以避免頸部過度伸直或曲屈駝背
(請參考圖片)

熱身和中場休息 


還有兩點過去比較不知道:熱身(Warm up)和中場休息(intra-operative breaks)

熱身有兩種,一種是外科醫師常做的mental warm up:醫龍裡朝田在頂樓裸身揮舞腦袋可是在運轉思考必換影像和如何approach、一種是手術前的身體熱身physical warm up,可以增加身體的柔軟度和血液循環,據統計可以增加手術的細膩程度和表現。

短暫而頻繁的中場休息可以降低壓力、降低眼睛疲勞(在laparoscopic surgery or micro surgery)、也能讓緊繃的肌肉放鬆或透過伸展而喘息,進而增加手術品質。研究統計上短暫的休息不會統計學上有意義地增加手術時間(因為術中本來就有可能因為個人或器械因素而稍微中斷手術(work flow),統計上說每小時有4分鐘)。書中提到每40分鐘有90秒的術中休息(intra-operative break)做伸展運動(包含了頸部曲屈伸直,肩部後展擴胸下背伸展曲屈等等)有益健康(減低肌肉疲勞)。 

規律運動

沒有工作的時候,規律地核心運動、伸展都是對身體有幫助的,可以讓手術時更不會腰痛背痛肩膀痛!

參考資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