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疫情流行下的遠端學習(Remote surgical learning under pandemic of COVID-19)

台灣隨然有零星COVID-19的個案,在歐美部分國家因疫情的爆發和大流行,造成沉重的醫療系統負擔,甚至癱瘓醫療系統。

"Better is possible. It does not take genius. It takes diligence. It takes moral clarity. It takes ingenuity. And above all, it takes a willingness to try"--Atul Gawande in Better

Read more @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https://philomedium.com/quotation/81017

如何學習

外科醫師的訓練,因為非時效緊急的手術都被延後,手術量下降,受訓醫師也可能因為案例量少而減少受訓的量,甚至影響到質。而必須拉長受訓的時間。

在Annals of surgery中COVID-19特輯,分享了兩篇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外科醫師學習的考量和所受的影響。其中一篇講述如何維持完整的外科訓練品質而且又能保護受訓者不受COVID-19感染然後確保醫療系統的戰力。另外一篇分享網路平台資源來學習。

第一篇文中提綱要式提出可以改變的教學要點。(小編OS在台灣有時是空談...)大概有四點:

受訓者健康和安全為第一要務(Trainee wellness and safety must remain a priority),恰當地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口罩、隔離衣等等)。除了生理的照顧、心靈、社會、行為的健康都是需要注意的。(小編OS身心靈的健全)


(以前在普通病房穿脫完整隔離衣、口罩、護目罩)

在大流行期間爭取學習機會(Harness(利用) th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疫情快速的變化,也刺激大量的資料、指引、建議產生,在網路散播,但如何衡量資料的證據程度?如何在網路上跟人溝通?如何快速應變?如何急重症照護? 利用機會爭取學習機會,譬如說年輕住院醫師學習如何檢傷、急症復甦等而資深住院醫師學習重症照護等等。

重組外科學習方式(Restructure surgical learning),這邊提到的是遠距外科學習:透過實際影像模擬、動畫模擬,來學習手術技術或病患照顧。 

學習里程碑的更新和設定(Adapt current educational milestones),這邊學習的里程碑要有重新檢視,有些要延後。

而另外一篇發表在PRS期刊,有在疫情流行期間的整形外科學習四項策略(Daily briefing每日簡報Simulation models模擬模型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整合式的資訊科技Nationally integrated didactics全面性的整合教學)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第一個:Daily briefing,裡面講到就算分倉分流,或者有在家的住院醫師,可以透過網路聯絡,分享資訊,討論病情來訂定決策樹。(在家留守的住院醫師可以討論也可以遠端作業)此外也提到除了替代物模擬,例如:用雞腿在家練習顯微手術(小編按:文中沒附圖,難道帶著loupe(放大鏡)用器械分雞肉含游離出游離皮瓣?)或者看後面提到的網路的學習平台。

此外在骨科The journal of Arthorplasty的一篇,則提到外科醫師渴望人際之間的互動和被有經驗的人指導(mentoring)且從中獲益。

數位化平台和虛擬體驗能提供必要的資訊和部分的訊息。儘管疫情的流行,最終還是需要面對面的互動(face-to-face interaction)和關係的培育(fostering relationships),目前的科技還是有一段路要走!
(小編按:試過幾次遠距開會,有許多討論還不如面對面互動,拿起一張紙兩個人在紙上說明討論)

在家看影片學習

第二篇則分享遠距外科學習的資源,這個比較實用!(小編:其實在家根本只會打開Netflix或追劇阿(大推韓劇浪漫醫師金師傅,溫馨浪漫又有專業))  

網頁打開就可以看的平台

http://tvasurg.ca/
The Toronto Video Atlas of Surgery,這個以精美動畫和深入的講解,手術步驟伴隨著實際案例呈現,免費(可以donate)免註冊。有肝膽胰外科、肝臟移植、婦產科等等。

https://websurg.com
這是IRCAD所設立的學習網站,主要以腹腔鏡、胸腔鏡和達文西手術(較少),種類樣式多,有實際影片,有講解,免費但須註冊(有繳費好像影像品質更好) 。

YouTube
在搜尋欄就可以找到許多影片惹。會有意外驚喜。

https://mmcts.org
這個網站胸腔心臟血管外科住院醫師,裡面心臟開胸手術、血管手術影片有,胸腔鏡手術也有。step by step講解,重點是免費免註冊。

https://aischannel.com/live-surgery/
免費但須註冊,有大腸直腸外科、腹腔鏡、腸胃外科等的手術影片,實際手術影片加講解 。

https://www.csurgeries.com
免費但需註冊,有手術,有部分講解,但種類樣式分類沒有很仔細。

https://www.incision.care/
免費註冊但需繳費,不過在COVID-19疫情下可以免費用4周。
從基礎解剖的影片教學到手術教學都有,有實際手術影片或者大體老師解剖方式,講解有step-by-step。

https://jomi.com/
這個網站主打peer reviewed的手術影片期刊,從基礎外科、一般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婦科手術皆有。影片品質清晰也有講解。


文中也有介紹耳鼻喉科(e-lefENT、Headmirror(有針對醫學生、住院醫師的教學還有免費的手術影片附有講解!!))和眼科的平台(CyberSight、Eye Tube、eIntegrity),骨科(Ortho Oracle(依部位收費)、AO Surgery Reference(免費 不過裡面以動畫模擬為主but step by step)),不過不是我的專門就不贅述比較惹。 

手機APP

以上都是用電腦看的平台,手機有推薦的app,都是以動畫模擬來呈現手術步驟,有興趣的看官可以參考:Touch Surgery(iOS和Android都有,部分免費)、My Virtual Surgery(iOS和Android都有,免費)、CABG - OPCAB Surgery Training(iOS,心臟血管外科,免費)等等。

這些都是可以幫助我們在家或在非醫院環境下學習!

參考資料

  1. COVID-19 – Conside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Surgical Learners
  2. Virtual Surgical Training During COVID-19
  3. Four Strategies for Plastic Surgery Education Amidst the COVID-19 Pandemic.
  4.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Orthopedic Educ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