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胸管固定法(secure the chest tube)


初學者再辛苦放完胸管後,總會困擾要如何固定,要把線繞多少圈才會緊不會鬆脫。

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要如何固定胸管,能固定的好,不會滑出來也不會縮進去。老師傳下來的應該都是能固定住,不過有些是不是很複雜呢。打的時候繞線繞得很辛苦。要去拔胸管的時候,找半天不知道要剪掉哪條線才能哪出剩餘的線把胸管的傷口封起來。

簡單易懂易操作

以下有兩種方法用縫線固定方式我覺得是目前看到比較簡單,但也能輕鬆固定的方式,你喜歡哪項?還是你有更好的方法呢?
(編按:也有人不用縫線固定,新時代有新時代的方法)

第一方法,傳統法

這個我想是最精簡又能有固定效果的方法,是Robert在1982年在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提出(為啥沒有連傳下來呢,可能管子真的會亂跑(?)),以論文的圖片來解說好了

圖1. 這是固定完後的樣子



圖2. 在胸管的傷口固定一針後現在胸管上繞三圈(能固定就好),左手大拇指拉出的部分線段


圖3. 在左上大拇指和以繞完胸管的線的另外一端打結


圖4. 優雅地翹出無名指,把繞在胸管上的線固定在胸管上


另外一端帶針頭的線縫到胸管傷口另一側

針頭穿過皮膚後和一開始的線尾綁緊打結


圖5. 要拔胸管時剪斷任一條,然後抽出胸管後把切斷的線拉緊  


圖6. 拉緊後把傷口關起來吧
 



第二個方式

看起來比較牢靠(Jo'burg method有很多變形,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不多說,放一片網路上分享的示範影片:

參考資料

  1. Robert R.Simon, et al. A new technique for securing a chest tube.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82
  2. D Maritz, C McLauchlan. A novel way to secure a chest drain. Ann R Coll Surg Engl. 2014
  3. Daniel J Ablett, et al. The modified ‘Jo'burg’ technique for securing intercostal chest drains
  4. M.A. Rashid, T. Wikström, P. Örtenwall. A simple technique for anchoring chest tubes. Eur Respir J 1998
  5. Inzirillo F, Giorgetta C, Ravalli E, Della Pona C. "Roman Sandal" modified method for securing the chest drain to the skin. Ge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3;61(3):171-173. doi:10.1007/s11748-012-0184-2
  6. Ablett DJ, Navaratne L, Chua D, Streets CG, Tai NRM. The modified 'Jo'burg' technique for securing intercostal chest drains. J R Army Med Corps. 2017;163(5):319-323. doi:10.1136/jramc-2016-000744
  7. Ringel Y, Haberfeld O, Kremer R, Kroll E, Steinberg R, Lehavi A. Intercostal chest drain fixation strength: comparison of techniques and sutures. BMJ Mil Health. 2021;167(4):248-250. doi:10.1136/bmjmilitary-2020-00155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