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如何訓練韌性(Resilience and its practice)


什麼是韌性


韌性(Resilience)是「在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重大壓力源面前,能良好適應過程的能力」。另一個相似的名詞是心理素質。

外科醫師的韌性,並非無堅不摧或不受困境影響,而是接受困境的必然性。

有些挑戰終將被克服,有些則需承擔。

韌性並非來自於逃避困境,而是拒絕被困境定義。


真正的韌性不是迴避困難,而是坦然接受挑戰,並從中學習成長,不被負面經驗擊垮,持續精進自己的技術和能力。

有些人的韌性是天生或者,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完備的技能,也可以透過訓練的方式來提升。


如何訓練

適應不適感

有計劃性的擁抱不適感,跟運動鍛鍊一樣,過程中的不適會是成長的養分。

當能力不足時,如操作縫合時,縫合美觀不佳,被主治醫師怒罵。

此時心理因為昨夜要處理在病房嚴重休克的患者焦頭爛額而疲倦,但被怒罵很不甘願。

如何適應在逆風情形下的心理狀態,這是住院醫師需要磨練的課題。


冥想

(Mindfulness Meditation)/反思(Reflection)

當我們等待壞事發生時,我們會受苦。

當壞事真的發生時,我們再次受苦。

往往這些壞事根本不會發生。

冥想讓我能觀察自己的思緒,並判斷它們是否有用。

前輩因為我的問題,而無端謾罵,造成我的心情浮動而躁進。

此刻可以冥想,透過內觀,觀察自己對於外界訊息的反應:

我的心情浮動是他人所致還是自己對於自我的要求而氣,觀察自己的思緒,然後疏通它。

我應該要隨著他人的波動而起伏嗎?

我自己的問題能否解決嗎?我能有計劃處理我自己的問題嗎?

透過冥想及反思,改進我們自己的能力,此外,還有自己的信心。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他人所造成的混亂就左耳進右耳出,不要擾亂我的心境。


再多堅持一點

自我設限的信念是有限的。

做比要求的多一點可以打破這種信念。

就跟在做馬拉松訓練,

身體狀況允許下,多做一組肌力運動;

身體狀況允許下,可不可以再多跑一公里?

以前在網球練習的時候,腳步可不可以再快一點,就能拍擊到到對方打在最邊角的回球。

這些都能展現潛力。

尋求協助

其實,不要只是「忍受它」,快要喘不過氣時,找人聊聊,尋求協助。

我們都會遇到困難,你不能在那一刻選擇「變得更有韌性」。

在工作中掙扎不是個人的失敗;在那繞圈部會找到出路,他人的協助,或許會找到鑰匙。

這也是在住院醫師最後幾年,我得到的感想

「如果你需要幫助,就去尋求他人;如果你知道有人在掙扎,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協助。」

這讓我成長不少,讓我有更多的心理素質和能做更多的協助,不論是自己或者後進。


參考資料

  1. Cauley CE, Moyal-Smith R, Sinyard RD, et al. A Guide for Implementing Surgeon Resilience Initiatives: An Example of Surgical Peer Support. Annals of Surgery. 2022;276(5):e289-e291. doi:10.1097/SLA.0000000000005518
  2. Maddaus M. The Resilience Bank Account: Skills for Optimal Performance.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20;109(1):18-25. doi:10.1016/j.athoracsur.2019.07.063
初撰於2024/06/23,修改於2025/01/2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