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挺令人挫折的。
在臨床學習中,常會接受到的回應或回饋是「你要多讀點書」和「你還要繼續練習」等,老實說,這些回應很常見,但其實是糢糊不清(若回饋「高於平均水平」其實也是模糊不清)。
也有更破壞性的評論,如「不適合從事該領域」、「未達到同儕水準」等這一類型貼標籤之言論。其實無助於成長(但不能否認有少部份真的不適合)。這些回應,可能也代表著,教師或評估者不了解和不善於如何教導他人使其學習、改進和成長,引領從入門生走到專家(Expert or Mastery)這條大道。
Anders Ericsson, PhD的2016年的著作,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刻意練習[2]),這本書接續了Gladwell, M. 2008年的著作,Outliers(異數[3]),的理論基礎,捨棄「才能由天賦而來」的偏見,發揚「一萬小時練習」的理論。儘管與生俱來的才能令人稱羨,但沒有證據表明其優越性;長遠看來,持之以恒和專注的練習一樣能達到精通技術。
專業(或成為專家)的基石:接觸、專注和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此處的重點在於不在於練習超過一萬個小時,而是在如何渡過練習這段時間:一個人可能需要一萬個小時來掌握某項技能,而另一個人只需要透過刻意練習的關鍵原則就能在七千個小時內掌握。
每個人的時間不多也很珍貴,如何讓練習更有效率,是我們首要思考的課題。
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心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需要三個要項:
長期的進步必須拆分成短期的目標。依靠每次達成短期目標,累積才能成就長期目標。讓自己每次練習都符合這些標準,長期累積才能進步。
在臨床學習中,常會接受到的回應或回饋是「你要多讀點書」和「你還要繼續練習」等,老實說,這些回應很常見,但其實是糢糊不清(若回饋「高於平均水平」其實也是模糊不清)。
也有更破壞性的評論,如「不適合從事該領域」、「未達到同儕水準」等這一類型貼標籤之言論。其實無助於成長(但不能否認有少部份真的不適合)。這些回應,可能也代表著,教師或評估者不了解和不善於如何教導他人使其學習、改進和成長,引領從入門生走到專家(Expert or Mastery)這條大道。
如何學習
那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或者學生如何學習?Anders Ericsson, PhD的2016年的著作,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刻意練習[2]),這本書接續了Gladwell, M. 2008年的著作,Outliers(異數[3]),的理論基礎,捨棄「才能由天賦而來」的偏見,發揚「一萬小時練習」的理論。儘管與生俱來的才能令人稱羨,但沒有證據表明其優越性;長遠看來,持之以恒和專注的練習一樣能達到精通技術。
專業(或成為專家)的基石:接觸、專注和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此處的重點在於不在於練習超過一萬個小時,而是在如何渡過練習這段時間:一個人可能需要一萬個小時來掌握某項技能,而另一個人只需要透過刻意練習的關鍵原則就能在七千個小時內掌握。
每個人的時間不多也很珍貴,如何讓練習更有效率,是我們首要思考的課題。
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心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練習,需要有兩個條件:有目的性(purposeful),具資訊性(informed)。而informed practice是表示要能知道練習後的成果來做評量回饋。例如訓練外科打結時,每天打1000個結,但是每次都重複同樣的動作,卻沒有關注打結後繩結的穩定度和手指的流暢度,就成了無效練習。而有關注的話,會逐次修正手指而讓打結時順暢且繩結穩定。刻意練習需要三個要項:
1. 以目標為導向且排序層次:明確界定成就的具體層次。
你必須為自己設定一個標準,如此才能確定練習有沒有「效果」。長期的進步必須拆分成短期的目標。依靠每次達成短期目標,累積才能成就長期目標。讓自己每次練習都符合這些標準,長期累積才能進步。
2. 專注:訓練時避免分心,進入心流。
專注讓你的時間效率極大化[4,5,6](這未來會在開一篇講「心流」)3. 反饋:在獨立練習之間定期向教練尋求反饋。
透過反饋來辨別你在哪方面還有不足,以及為什麼會存在這些不足[6]。謹慎享受舒適(Be Cautious of Comfort)和主動動手作(Get Your Hands Dirty)
尋求不適感,尋找具有挑戰性的機會,超出你的舒適範圍。當一個技術做得順暢的時候,要適時的挑戰,這個技術才會進化。單純聽講說都是輕鬆的,實際動手操作,其一是手腦協調,其二是能最快得到反饋。「被動練習」和「主動機會」端看你的心態。說出你的思考(Think Out Loud)
刻意練習,講求的是「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s)。講出你的思考,當你講出的同時,也是具象化你的思路和心智模型,可以藉由他人審視你的思路。還有機會得到他人的回饋進行修改或反思,甚至能發現自己思考的盲點或錯誤進而修正。付出你的所學教導別人
古人的教學相長,醫學界外科之父威廉·豪斯泰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的法則很像:「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See one, do one, teach one.) 。總有比你技能不好的人,若他也積極的想學習跟你一樣的技能。你也願意分享,你能清楚的把你所學教他,這表明你瞭解了這項技能。參考資料
- Kyle E. Cassling and Kyla P. Terhune. From Intern to Expert.
- 刻意練習
- 異數
- 不可能的任務
-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繁體中文唯一全譯本)
- 喚醒你心中的大師:偷學48位大師精進的藝術,做個厲害的人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提供您的想法或建議,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