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證實偏誤(Confirmation Bias)

證實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又稱確認偏誤 ,人會傾向注意、接受、記住和相信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或自己支持的觀點,而忽略或反對相反的證據或與自己不支持的觀點。

這種情況會導致我們在做決策或評估資訊時,只尋找、解讀和記住對自己信念有利的事實,而忽略、否定其他可能對結論產生影響的事實或資訊。

從「社會對立與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這篇文章提到,西方過去堅信創造論、反對演化論的莫頓Glenn Morton,在描述自己過去如何忽視演化論的證據,還用「惡魔」(Morton's demon)來譬喻:「我的認知空間出入口坐了一個惡魔,管制進出,他對與我看法一致的證據敞開大門入內,把與我信念相衝突的證據拒於門外。如此一來,惡魔讓我相信我自己是對的,免於任何討人厭的資訊不一致。」(Morton’s demon was a demon who sat at the gate of my sensory input apparatus and if and when he saw supportive evidence coming in, he opened the gate. But if he saw contradictory data coming in, he closed the gate. In this way, the demon allowed me to believe that I was right and to avoid any nasty contradictory data.)

這種偏誤,會造成相關問題,例如限制一個人對複雜問題的理解,強化刻板印象和偏見,以及阻止人們考慮其他觀點或在收到新證據時改變主意。 確認偏誤是一種普遍現象,出現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中,包括人際關係、政治、宗教信仰、預言算命、商業決策和甚至在科學研究。

偏誤原因

確認偏差的根源在於人腦處理和解釋信息的方式。 我們的大腦處理能力有限,因此他們使用捷徑或啟發式方法來簡化處理信息的複雜任務。 一種這樣的捷徑是依靠現有的信念和期望來指導我們對新信息的解釋。

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尋找證實我們已經相信的信息,而不是積極尋找與之相矛盾的證據。 這是因為接受符合我們信念的新信息比處理和評估相互矛盾的信息需要更少的認知努力。

這是對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的修正,對於自我認同的需求,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當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否定了這一點時,我們會傾向於忽略和懷疑它,以保持「我們是對的」這個良好感覺,也能維持自信心。

社會因素也可能導致確認偏差的發展和強化。 例如,人們傾向於尋找與自己有相同信仰的人並與之交往,從而形成一個社會回音室,強化已有的信仰和觀點。

探究最根本原因可能困難,但我們可以思考作決定的流程:

當我們對一個問題有著先入為主的偏見時,我們會「下意識地」尋找論據來證明這個偏見,從而陷入非理性的思考之中。而這過程稱作:Motivated Reasoning(動機性推理/評論)

動機性推理包含三個要素:

Emotional Bias:或稱作「先入為主」。對於一個問題,本身已經有了一個預設的答案,而且這個答案通常是在非理性的情況下,憑藉感性做出的。

Confirmation Bias:在這個答案的驅使下,我們會更容易接受和相信支援這個答案的論據。

Rationalization:合理化。亦即是說,當我們接收到反對這個答案的論據時,我們自然地拒絕接受它,並試圖將它解釋為對我們有利的樣子。

舉美國登錄月球這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強烈地相信「美國登月是一場騙局」,他會去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Emotional Bias)。他會更容易相信和接受質疑美國登月的新聞、公眾人物或文獻(Confirmation Bias),而對於反對這支持登陸月球的論調。他會試圖提出解釋來自圓其說(Rationalization):比如這是好萊塢佈景、美國軍方施壓、相關人員胡說八道編故事等。

如何避免確認偏誤

1. 自知之明
要注意到自己可能產生偏見。

2. 足夠代表性的證據: 
找尋不同的證據,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有足夠的代表性。只找「肯定的證據」自然沒有代表性,而歸納出錯誤的邏輯。

3. 實踐批判性思維:
客觀和批判性地評估信息,無論它是否支持或違背您的信念。 考慮來源的質量和可靠性,檢查所提供的證據,避免做出假設或倉促下結論。

4. 挑戰你自己的信念:
不斷質疑和挑戰你自己的信念,而不是簡單地尋求對它們的確認。 問問自己為什麼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是否有證據支持這些信念。

5. 對改變主意持開放態度:
願意根據新證據修改您的信念,即使它與您現有的觀點相矛盾。 接受學習和成長需要對新想法和觀點持開放態度的想法。

我自己正在練習的方法:心理模擬出跟你持反對意見的人格,找支持反對意見的證據。來批判原來的自己。相近的方法有「逆向思維」,這方法比較困難,需要多次反覆的練習。才能在腦海中完成,一開始建議用筆寫在紙上,列出正反資訊或證據,才好比較而不會忽略我們腦海中不想要的事實。

參考資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