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業能力所代表的意涵(Professionalism)

Professionalism(台灣翻譯:專業素養),這是美國The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在畢業後醫學教育裡,六大核心能力之首。

字源

洋文

英文的解釋,從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的解釋:

Professionalism: the conduct, aims, or qualities that characterize or mark a profession or a professional person.
Professionalism是行為、目標和能力讓你成為專業人事。

Profession: a calling requiring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often long and intensive academic preparation.
Profession是一種使命感((通常具有社會價值的)強烈願望),其中需要專業知識技能及專門訓練和準備。

普遍翻譯

台灣的翻譯,專業「素養」。素養指個人為了健全發展,發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因應社會之複雜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或缺的 知識、能力與態度。 但華人教育裡的素養,英文有用 literacy 或 competency 。若真的要符合的話,應該是 competency 。

我的翻譯

或許可以這樣翻譯,Professionalism,專業素養作為一個專業者,你該擁有的知識、能力以及態度。但我想用「專業能力」來翻譯,較為簡潔。因為你的知識、技術、態度等都算是最為專業或Pro的能力綜合體。

換句話說


用"Professionalism in Medicine"第一章的引言,專業,是你可以把一件你不甚喜歡的工作做好

舉例來說,凌晨兩點,剛處理完敗血性休克的患者,轉送至加護病房,你回到值班床上,眼皮沈重,躺下來正要入眠,值班電話告知某床病人肚子疼痛,不過都痛了一天了,聽起來可以觀察即可,但你還是起身去患者病床旁評估,結果檢查發現本來保守治療的腸阻塞患者,肚子疼痛持平,但理學檢查有腹膜炎傾向,該聯絡外科醫師處理。

這就是專業能力。

其中,包含了

專業知識(與時俱進且專門的知識)

處理狀況的能力(危機處理等,專業不找藉口但會專注於尋找解法)

誠實且正直(Do the right thing

負責任(Accountability,專業能力的核心)

自律(包含了自身的情緒控管。)

當然,很多人做了細項能力的檢視。

細項能力

傳統的醫師,認為 Professionalism 有四項支柱:
Excellence 卓越
Humanism 人本主義
Accountability 責任
Altruism 利他主義
專業能力跟殿堂一樣崇高而不好捉摸。

近幾年,NEJM 知識加,裡面說明了 Professionalism 的細項能力:雖然大同小異,但更好去理解和體會。

呈現專業行徑及責任(Demonstrating Professional Conduct and Accountability)

呈現人道主義及跨文化處理能力(Demonstrating Humanism and Cultural Proficiency)

維持身心靈健康並追求個人及專業的成長(Maintaining Emotion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ursuing Continual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參考資料

  1. Thistlethwaite, J. (2018). Professionalism in Medicine. U.S.A.: CRC Press.
  2. Arnold L, Stern DT (2006) What is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In: Stern DT (ed) Measuring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https://knowledgeplus.nejm.org/blog/acgme-core-competencies-professionalis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