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衛教】舌繫帶(Tongue tie/ankyloglossia)

台語裡的「吊舌筋」,嚴重會讓你不好發捲舌音,

但什麼狀況下要處理呢?



Klaus D. Peter, Wiehl, Germany, CC BY 3.0 DE, via Wikimedia Commons)


症狀

舌繫帶過緊或聯繫到舌尖,就會限制舌頭活動,例如,吐舌頭時舌尖呈W型(若張嘴舌頭上抬則呈現M型或海鷗飛翔型)、舌頭無法吐出嘴巴、舌頭無法頂住上顎、嬰兒不好吸允母親的乳頭而影響進食,小孩不好發出捲舌音等等。

舌繫帶過儘可能會對於哺乳產生影響。
嬰兒方面,有可能會有以下情況:無法持續唅住乳頭乳頭。會用牙齦夾住或咀嚼乳頭。無法唅住安撫奶嘴。進而產生餵奶時間長或長時間哺乳後能不滿足。
哺乳母親方面,哺乳後乳頭可能呈現裂縫壓痕或脫皮。寶寶吸允乳房時會疼痛不適。無法確實被吸出奶水而造成乳液囤積(進而乳腺管阻塞)等相關問題。

診斷

舌繫帶是一舌頭下方的帶狀或片狀結構連結口腔底(或者下排牙齦處)到舌底。臨床觀察即可診斷。

關於嬰兒舌頭運動情形,可以用手置放在舌頭下方,讓孩子析允手指感受舌頭包覆能力及蠕動狀況;從舌繫帶左側滑到右側,感受有無限制住

或者可以參考,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的準則,有下列是可以辨別舌繫帶過短:
  • 舌頭前端呈現”V”字型 
  • 舌頭無法碰觸到牙齦
  • 舌頭無法碰觸到上嘴脣
  • 舌頭無法左右移動

分類

簡單的話以Bristol tongue score的四個項目來評估程度(嚴重到輕微,0分1分2分)。

1. 舌頭尖端外觀:海鷗型(0)、下方凹陷(1)、圓弧(2)。

2. 舌繫帶連接到舌頭的:舌尖(0)、中段舌頭(1)、舌頭底端(2)。
3. 嘴巴張開時(或哭得時候)舌頭可以舉起到:舌頭無法舉起(0)、舌尖可以到張嘴的中央(1)、舌尖可頂到上顎(2)。
4. 舌頭往外吐時延展:舌頭頂到下顎(0)、舌頭可以超過下顎齒(1)、舌頭可以舔到下嘴唇(2)。

還有 Coryllos ankyloglossia grading scale,還有更仔細包含功能評估的Hazelbaker assessment tool for lingual frenulum function

或者以最簡單的分類:
以黏繫到舌頭的情況來分類,連到舌尖大部分會造成活動的限制,為嚴重(下圖最右邊);連到舌身一半處視為中等(下圖中間);連到舌底視為輕微(下圖左邊)。


治療時機

當舌繫帶限制舌頭的活動,舌頭無法吐出嘴巴不能觸及上下唇的外緣、舌頭無法頂住上顎。
(捲舌音無法發出,有時不一定是舌繫帶過緊,有時後是小孩沒有觀察到怎使用或嘴型發音,這時考慮語言復健。也要讓小孩看到你說話時嘴巴的動作,像鸚鵡一樣練習仿說,模仿大人發出聲音,或在孩童2歲後進階練習對話式的親子共讀,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治療方式

對於嬰兒或者小小孩(還沒長牙齒時,大約年齡六個月以下),而且舌繫帶是薄膜型態,可以考慮在門診診間「剪」舌繫帶。

若是肥厚型態,或者是小孩(已經長牙齒),則應該到開刀房全身麻醉來手術處理舌繫帶。


術後追蹤

手術後的情況,就像我們成人嘴巴咬破皮的感覺,會些微流血和疼痛,但是大部分很快就沒有感覺,傷口流血也很快就止住。診間剪完舌繫帶,大約觀察半小時沒有繼續流血就可以進食。手術處理舌繫帶,在全身麻醉醒來,呼吸穩定不會噁心嘔吐就可以進食。


參考資料

  1. UpToDate: ankyloglossia tongue tie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2. Buryk M, Bloom D, Shope T. Efficacy of neonatal release of ankyloglossia: a randomized trial. Pediatrics. 2011;128(2):280-288. doi:10.1542/peds.2011-0077
撰寫於2021-12-05,更新於2024-02-0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