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成人闌尾炎的電腦斷層影像診斷(CT diagnosis of adult appendicitis)

隨著民眾智識的增長,很多老百姓們都知道右下腹痛八成是盲腸炎,但除了臨床上症狀,你還多知道多少呢?以下為影像學的診斷(編按:這是以前的讀書筆記,給醫學生、PGY等閱讀的。)



找闌尾先找盲腸


先追盲腸(Cecum,升結腸起頭)的位置,從肛門往回追朔腸氣和大便,經歷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就到了升結腸。

闌尾像個小蚯蚓或者豬尾巴。闌尾底部在盲腸的內後側,在迴盲交界(迴腸和盲腸交界處)下1-2公分,但闌尾的頂端倒是會在盲腸上下左右前後都有可能。

診斷口訣

電腦斷層影像的闌尾炎口訣:六十石山 看日出雲海。
(編按:六十石山,台灣花蓮賞金針花海的景點)

口訣的想像:6、10石3,有3徵象:雲海厚、雲海會亮、早晨山會雲霧繚繞

口訣的翻譯:以闌尾直徑6mm和10mm作為分界。三項相關徵象:壁厚大於3mm(appendiceal wall >=3mm、壁亮(高顯影wall hyperenhancement)、闌尾旁雲霧繚繞(peri-appendiceal fat stranding)。

(Created by Image Creator


分為五組

發炎會腫,有徵象的話一定都是,但問題的癥結就在若沒有三徵象?
以6mm和10mm作為直徑上的分界 可分為三組,中間那組在分為三組

1. < 6mm的闌尾,沒有三徵象:
大致上可排除闌尾炎。必須尋找其他造成右下腹痛的原因

2. 6-10mm闌尾,沒有三徵象:
可能是早期闌尾炎。有右下腹痛的症狀,可以選擇觀察,症狀若持續應該就八九不離十,就需要治療,抗生素治療或者手術治療。

3. 6-10mm闌尾,有壁厚或壁高顯影(亮),沒有fat stranding:
極可能是闌尾炎。有右下腹痛的症狀,就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4. 6-10mm闌尾,有三徵象;
闌尾炎。有右下腹痛的症狀,考慮手術治療。

5. 闌尾直徑>10mm。就:
闌尾炎。有右下腹痛的症狀,考慮手術治療。



編按:闌尾(糞)石(Appendicoliths)大約出現在1/3的闌尾炎患者,不能就有闌尾石就能作為闌尾發炎的診斷。有闌尾石但沒症狀,也沒有闌尾炎的徵象大有人在喔。不過闌尾炎合併有闌尾糞石,比較容易會造成闌尾炎破裂或是抗生素治療失敗。

編按2:比利時人的研究,
正常的闌尾最大徑平均為8.19 mm±1.6 (標準差SD),範圍從4.2到12.8mm。
有91.5%的正常闌尾直徑超過6mm。
正常闌尾壁平均厚度為2.22 mm±0.56(標準差SD),範圍從1.15–3.85 mm。
有8%的正常闌尾,其壁厚度大於3mm。
所以沒有一個cut-off value是壁壘分明,所以還要搭配臨床症狀。

參考資料

  1. http://www.emdocs.net/em3am-appendicitis/
  2. Nuno Pinto Leite,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2005 185:2, 406-417 
  3. Carlos J. Sivit, et al. RadioGraphics 2001 21:1, 247-26
  4. Willekens I, Peeters E, De Maeseneer M, de Mey J. The normal appendix on CT: does size matter?. PLoS One. 2014;9(5):e96476. Published 2014 May 6. doi:10.1371/journal.pone.009647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