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孩頭部外傷電腦斷層輻射劑量和癌症(CT, head injury, and the radiation dose)

在急診外科,常會遇到小孩子活繃亂跳樂極生悲頭撞到桌角門板或者小嬰兒從床上跌落撞到頭,通常家屬總會抱著焦急的心情跑來急診,問醫生:「醫生,這樣會不會有事?要不要做電腦斷層?」
(參考自維基百科)


前一篇文章有討論到小孩頭部外傷何時建議做電腦斷層

2012年一篇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搜集了英國23年間(1985~2008) 17萬多人的資料,針對電腦斷層對兒童的長期影響進行回顧性分析(retrospective cohort),告訴我們:
  1. 認為頭部電腦斷層與腦部腫瘤和白血病有相關,輻射的劑量越高,相關性越強。(正相關)
  2. 累積輻射劑量超過50毫格雷,得到白血病的機會會高出3倍(相對風險3.18);等於5到10次的頭部電腦斷層(註:0-15歲一次頭部電腦斷層造成紅骨髓暴露的能量約是 2-8 毫西弗)
  3. 累積輻射劑量超過60毫格雷,得到腦腫瘤的機會會高出3倍(相對風險2.82);等於2到3次的頭部電腦斷層(註:0-15歲一次頭部電腦斷層造成腦部暴露的能量是 28-43 毫西弗)
但是對於小於10歲的孩童,做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未來十年發生的腦癌或白血病的機率其實不高。大約要做一萬次頭部電腦斷層才有可能增加一個腦癌或白血病,所以,該做電腦斷層去區別危險或者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話,還是有它的價值。

輻射劑量的參考值

先讓大家知道輻射劑量的參考值(原子能委員會提供):
  • 胸部X光:正面,0.01毫西弗;正面+側面,0.3毫西弗
  • 頭部電腦斷層:2毫西弗
  • 肺部電腦斷層:7毫西弗
  • 腹部電腦斷層:10毫西弗
  •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0.3~0.8毫西弗
  • 台灣民眾每年天然輻射 約2毫西弗
  • 診斷性心導管檢查及冠狀動脈CTA(CT640切): 3~8毫西弗
  • 每天抽一包煙罹癌風險度相對於輻射劑量: 10毫西弗

會增加多少風險?

那多做一次電腦斷層,會增加多少的白血病或腦瘤的機會呢?

根據台灣104年的衛服部統計,白血病發生粗率是十萬分之13 。
做五次,高出三倍,估算做一次若增加萬分之一的機率,發生率會提升至十萬分之23。
腦腫瘤發生粗率是十萬分之6。
做三次,高出三倍,估算做一次若增加萬分之一的機率,發生率會提升至十萬分之16。


那來看看小孩外傷或撞到頭危險的狀況好了
若撞到頭或是一次危險機轉的外傷,造成小孩曾經喪失意識、嘔吐、明顯的神經學症狀,小朋友腦出血的機會就有8%,需要開刀的就有1%。機率比較一下,或許做檢查所冒的風險比忽略腦出血的風險比率還低阿!

現實狀況下如何判斷?

電腦斷層的用意是在確認有沒有腦出血的情形,以做病況的判斷,是否需要安排進一步的開刀以及住院。
如果沒有明顯的症狀,一般來說,醫師會建議在家密切觀察2~3週。但是小孩一開始或漸漸有明顯的症狀(曾經喪失意識、嘔吐、明顯的神經學症狀),還是做個檢查吧!


參考資料

  1. Mark S Pearce,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scans in childhood and subsequent risk of leukaemia and brain tumou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2012.
  2. Medical Radiation Exposure – Big Deal?
  3. Rice HE, Frush DP, Farmer D, Waldhausen JH; APSA Education Committee. Review of radiation risks from computed tomography: essentials for the pediatric surgeon. J Pediatr Surg. 2007;42(4):603-607. doi:10.1016/j.jpedsurg.2006.12.009

留言


  1. 風險很難量化,在每個人主觀認定也會有差異。如何評量還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提供您的想法或建議,感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輸液-維持性輸液用於急性病症患者,等張流(Maintenance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n acute ill patients )

NEJM2015年的回顧文獻,這篇回顧說明低張溶液(hypotonic fluid(鈉離子濃度小於130 mmol/L))溶液造成住院患者的醫源性低血鈉,主張要使用等張溶液或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作為維持性輸液(intravenous maintainace fluid)。 此文獻等張溶液為Normal saline,0.9% 生理食鹽水,但小編覺得應該考慮使用Lactate Ringer以避免高氯之代謝酸中毒(hypercholoreic metabolic acidosis)。 目前小編在臨床使用輸液種類有些微落差,成人輸液種類主要給予D5 0.45%S或大塚TaitaNo4為主,孩童輸液種類為大塚Taita No2為主,當然以當下那血鈉程度、水分需求量(Free water)、容積需求量做細部調整。 生理原理,抗逆尿激素 會如此的選擇是因為生理學原理是我們人體會有抗逆尿激素(ADH, Vassopression, Arginine Vasopressin(AVP)),會調節人體腎臟的功能以調節血管內、細胞外組織間的水分量。抗逆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源於:(初分兩類) 血行動力之刺激(hemodynamic stimuli):volume depletion; hypotension; edematous states such a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irrhosis, and the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epsis 非血行動力之刺激(Nonhemodynamic physiological stimuli):pain, stress, nausea, vomiting, hypoxemia, hypercapnia, hypoglycemia, and the perioperative state 醫源性低血鈉 有此的緣由,身體會幫我們留住水分,所以輸液給予的考量會以等張溶液而不是低張溶液作為考量,低張溶液會造成更多的水分在血管及流入細胞和組織間,造成醫源性低血鈉和水腫,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鈉腦病變。 依病況考量 一些特殊情況,維持性輸液給予時的考量 A、輸液水分限制(Free-water restriction) 適用於 等體液容積狀態,但抗逆尿激素過量分泌 之病況: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