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小朋友或青少年脖子有突起物或小凹洞,有時候會合併透明水樣的分泌物時,可能就是有鰓裂遺跡的問題。建議尋找小兒外科醫師處理,若小凹洞遇到感染,就會紅腫而變成膿瘍。 (可以看到頸部兩旁各有小突起和小洞) 何謂鰓裂遺跡? 在人類胚胎發育的第四到第八週之間,胚胎的頭頸部側邊會有四對隆起處,稱作「鰓弓」或稱「咽弓」,在內部則有五對相對應的「鰓裂」(,而名稱有「鰓」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構造在胚胎學李和魚類的鰓視同源器官。)這些構造會隨著胚胎長大慢慢發育成頸部的各個器官,而「鰓裂」的凹陷處會逐漸被間質組織所填滿,但在發育的過程中若沒有完全填滿,會產生鰓裂遺跡。 體表和體內的凹陷處有相通,則稱為「瘻管」(以體表的小洞表現,皮下有一條繩索感覺),如果只有單側(表皮或體內)開口的話稱為「竇」(以體表的小洞表現,皮下有一條繩索感覺),如果雙側都沒有開口只有中間有囊則稱為「囊腫」(以突起腫塊表現)或贅皮狀組織、軟骨組織(皮膚下有個軟骨的小突起)等。 其中竇道與廔管,有時還會流出透明無味的黏液。 (脖子左側有一小突起,手術後取出一小軟骨塊) 症狀 在側頸部(耳朵後側或胸鎖乳突肌前緣)有凹洞,擠壓有時會有粘液流出,或是外表無開口,以腫塊來表現或側頸部皮下有小突起而底下有軟骨碎塊。 由於鰓裂遺跡可能向內跟咽喉或食道相通,或者向外和皮膚相通,咽喉或皮表的細菌會跑進來滋生,造成感染,而化膿積蓄成膿瘍。第1對鰓裂囊腫發生在外耳道附近,第2對鰓裂囊腫發生在耳下的側頸上部,第3對鰓裂囊腫發生在耳下的側頸中部,第4對鰓裂囊腫發生在耳下靠近鎖骨的側頸下部;其中以第二對鰓裂囊腫最常見。 (左側頸部突然的膿腫起,是第四對鰓裂廔管發炎感染所致) 診斷 由醫師視診及觸診即可診斷。 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手術時須將鰓裂囊腫、鰓裂竇、皮膚贅生物、含有鰓弓的軟骨殘留物等,一併切除。建議越早處理越好,尤其要趁還沒有發炎感染之前接受手術,否則或因內部組織增生而腫大,或因反覆感染而持續發炎,造成周邊組織纖維化,或者感染後位置改變,手術切除不完全,爾後復發感染的情況也會增加。 如在手術前已有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療,若形成膿瘍可能需要先接受切開引流處置,待感染完全控制後再接受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