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揮別2015,邁向2016

2015年生活

  1. 都在回憶中

2015年學術

  1. 懂了一些如何照顧病人(藥物和治療計畫)和處置,繼intern的4G(ABG, NG, EKG, Foley),比較熟悉3C(ACLS, CVC, Chest tube)。
  2. 決定到高雄長庚接受外科醫師訓練,技術平平沒有長進(拉鉤電燒縫傷口),唯一比較慶幸的是能主刀人工血管放置(處理複雜或難度比較高的狀況)
  3. 學術方面沒有長進,一篇投稿被退件,一篇還在審查中,狀態跟去年元旦一樣。


2016年

  1. 未来:「神只會給人們能夠撐得過去的試煉(神は、乗り越えられる試練しか与えない),繼續在外科醫師訓練!期待自己在處理急重症病人比較不畏懼,在處置上能熟稔。
  2. 學習Python,在年末能寫出一隻小程式
  3. 重要的不是悔恨過去的現在,而是現在想改變未來的意志。
  4. 部落格來寫點對PGY、外科住院醫師第一年有幫助的資料。還有針灸相關的筆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腸阻塞(Ileus and intestinal obstruction)臨床表現及其診斷檢查

今天M&M提到幾個要點 缺血性腸炎、adynamic ileus(無動性腸阻塞)和mechanical obstruction(結構性腸阻塞)的鑑別,這在後面會提到如何辨別。 腹部腸音的重要性 腹膜炎所造成的休克,不一定是敗血性休克,一大部分是體液移到第三空間而造成低容積休克 以下就腸阻塞做鑑別,無動性腸塞不需因此而手術,腸阻塞有可能需要因此手術解決結構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