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筆記】追逐日光

終將一死。「人類的死亡率是100%,只是時間的前後而已」,在死前想為誰做些什麼,或為自己成就些什麼,反倒是人生的重點。



追逐日光,這本書的作者年輕有為,卻在人生的巔峰獲知得到癌症,或許心中有許多的不安和不平衡,但積極樂觀的態度,讓他神智清明的安排好一切,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時,他留給他的親人一種堅定的態度:「人是有能力為自己作最好的安排的」。

世事無常,有時我們一向認為重要的事,經過一連串突發事件、心境轉換後,變得一點也不再重要了;有時過度的犧牲,得到的結果卻不如我們所預期的,那都是因為我們失衡了,而去追求原先便不應追求的人生目標,即使有一日追到了,或許也不如想像中的愉快美妙。

這本書我曾在我考osce壞消息告知的時候,那時病患是得到突然肝癌末期,在告知後,病患有些恐慌,推薦這本書翻閱,或許可以對往後徬徨無助最後一段路,也能活的精彩、活的快樂。

書摘


P30. 愈快接受現實愈好,這在商場上是格外有用的技能。
人生中重要的事要「往前移」

P51. 最高位置並非垂手可得,必須付出相對的努力。

P71. 只要我們照顧好每分每秒,月月年年也會照顧好自己。Maria Edgeworth

P74. 第一次就做得對。

P81. 我一直提倡要對目標全心投入:制訂目標、執行目標、達成目標。

在迅速做出這些決定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些決定必須清楚明白(對我、對其他人都必須如此),而且必須貫徹執行。我認為其他與我同命相憐的人通常也知道該採取哪些正確的作法,只是他們害怕堅持自己的計畫。

P100. 事情並不會依照計劃進行

P102. 我不會讓不幸與厄運,尤其是挫敗的態度,令我偏離目標,其中一項目標是,試著讓每一天都成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我心裡的那位執行長、那位事必躬親的主管,終究必須放手。

P110. 別一味地想控制時間,而是要試著控制精力,這樣就更有機會達成自己的目標。

P111. 入等同犧牲、成熟、道德與確定,幾乎可說是等同於所有的價值觀(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然而,不幸的是,投入--尤其是商場上的投入--最後等於時間。......願意付出大量時間,就表示你已經展現了自己的投入程度。若沒付出這麼多時間,在定義上,你的投入程度就值得懷疑。時間才是老大。

投入是關於深度、關於努力、關於熱忱;投入是關於想要待在某個特定的地方,而不是什麼地方都行。當然時間也牽涉在內,不這麼想就是太天真、太不合邏輯了。

但衡量是否投入最好的方法,絕非一個人願意放棄多少時間,更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一個人願意投注多少精力以及能夠有多專注。

P123. 修正生理與習慣的行為,都是用來幫助我們更有活著的感覺,讓我們善用每一分鐘與每一天(為了公司、也為了自己好),不要只是庸庸碌碌地過日子。

只要投注最棒的精力,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時間真的變得比較次要了。

P125. 樞機主教說,典型的義大利人從不回頭思考自己做過的決定,他們覺得根據當時所擁有的資訊來研判,那是他們所做出的最好決定,儘管結果可能不如預期,卻是當時最好的決定。他說:「唯一需要專注的決定,就是自己還能做的決定。」

P133. 「老想著再見從沒好處,」她說:「再見延長的,不是相聚,而是別離。」Elizabeth Aquith Bibesco

P161. 沒有死這回事!看似死亡的,其實是一種過渡階段,難逃一死的這個生命,不過是天堂生活的郊區,而其入口我們稱為死亡。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P170. 意外不過就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只是我們太天真了才無法預料到。

P172. 幾乎所有的目標都需要有未來。沒有未來,便無法規劃達成之路。

P176. 但對社會重要這件事卻一點也不重要。

P184. 愈了解冥想、愈常冥想,時候到時,就會覺得愈自在。

P194. Norman Vincent Peale:「改變想法,也就改變了世界。」

P195. 完美時刻的最終結果,是盡情品味生活不斷提供的滋味,但要能體驗這一切,要透過接受。

P231. 渾渾噩噩過日子就不算真正活著;漫不經心地生活,對這個世界、對自己都沒有好處。

留言


  1. 聽到朋友對死亡的理解,我不能認同。
    朋友,年過60,中老年人士,但,關於死亡,年齡、並不太有直接關連。該朋友,對死亡的認知是死後的世界,人就不存在,也沒靈魂的存在。關於這點,我有不同看法。
    我信基督教,我認為,死後,或有靈界。
    當然,朋友的理解和我的理解,是沒辦法驗證。
    用哲學分析來看,人現在活着,他並不可以理解死後狀態。因為,他並沒死亡。
    人,如果已身亡,他或許可以理解及體驗死後世界。但,他不可以告知於尚在人間的你。
    死後世界的體驗,對活着的人,是一個迷。
    存活人間的人,即使是玄學風水家,描述死亡境況,也不足為信。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提供您的想法或建議,感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周邊及中央靜脈管路的選擇(peripheral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matter)

成人中央靜脈導管的選擇 今天晨會討論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央靜脈導管,怎樣的患者需要何種靜脈管路,周邊靜脈管路還是中央靜脈管路?原文是來自 CDC的合適選擇CVC ,期刊論文來自 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這個方法叫做MAGIC(The Michigan Appropriateness Guid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他是參考使用日期長短來做為選擇的依據,因為在 預防CLRBSI 的其中一項就是在「不需要管路的時候就移除」,所以預期使用靜脈管路多久,以及對病患侵入性的程度做會選擇依據。 這邊所說的合適(Appropriateness)是指做這一項動作的淨利大於淨弊,不考慮花費。 這篇先討論成人患者的選擇,至於小孩的選擇大致相同有些微差異,在諸如PICC的選擇可能有所不同而下篇文章再討論。 (小編:這篇論文根本是推PICC) 以往經驗都是 護理師說周邊靜脈打不到,醫生來放中央靜脈導管。病人要化療,來找外科做人工血管! 不過時代的演進,有好工具應該也要會用

PICC與CICC之管路選擇的考量(Consideration between PICC and CICC)

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都有靜脈管路置放的需求。 除了注射高滲透壓之輸液(全靜脈營養)或高刺激藥物(癌症化學藥物治療、 強酸或強鹼藥物 等)需要中央靜脈導管,還要考量置放天數[16]:

組織黏著劑,急性傷口縫合新方法(tissue glue and wound closure)

雖然說是新方法,但其實很久了超過20年! 生物膠、傷口快乾膠、組織黏膠、組織黏著劑(Tissue glue或Tissue adhesive)、傷口黏著劑、黏著液等有許多種稱號,功用就跟小北百貨賣的快乾膠、三秒膠、萬能膠相似,把身體組織(皮膚等)黏在一起。